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测试题答案 第一篇: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测试题答案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测试题参考答案1.B2.D3.C4.A5.B6.A7.B8.B9.C10.A11.CD12.B13.B14.⑶⑻(9)(10)(11)(12);(4)(5)(6)(7)(13);(1)(14)15.Fe3O4、CO、C、Fe16.略;-17.HCO3+H+=CO2↑+H2O;因产生CO2压力增大而加剧胃壁穿孔;Al(OH)3+3H+=Al3++3H2O;18.将将混合物溶解,加入足量的盐酸,反应后将溶液加热至干即可,Na2CO3+2HCl=2NaCl+CO2↑+H2O19.(1)、②⑤⑵、①③⑦⑶、③⑥;-20.(1)溶液里有白色沉淀产生;(2)小球下沉到烧杯底;(3)Ba2++2OH+2H++SO42-+-=BaSO4↓+4H2O;21.K2CO3、CuSO4(可对换),Cu2+CO32=CuCO3↓22.40.6﹪23.1.25mol/L16.1%第二篇:教育技术中级培训模块一测试题答案教育技术中级培训模块一测试题答案你今次考试的得分为:100分本测验总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测验描述亲爱的老师,您好!您已经完成本模块课程内容的学习了,现在请您完成下面的模块测试。本次测试将计入课程总分,测试合格者可获2分。测试评分标准:本模块测试共10道题,包括5道单选,2道多选,3道是非题,每题10分,60分为合格,合格即视为通过测评,系统自动给3分。在通过本测评之前,测试的次数没有限制,每次测试时长60分钟,通过测试后,无需再进行测试。祝您顺利过关!一、单选题1、以下学习者特征分析与教学目标属于那个课?学习者特征分析:1.学生已经学过“电磁继电器”部分,对电磁继电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有了认识。2.学生能够较为熟练地利用电学模拟实验室来设计实验。3.对动手设计物理实验有较浓厚的兴趣。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电磁继电器的原理,利用电磁继电器的知识设计报警电路。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制作,在协作过程中学会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了解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提高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10分)A.《Season》(小学英语)B.《电磁继电器的应用》(中学物理)C.《找春天》(小学语文)2、下列对信息素养的描述,其中正确的一项是()。(10分)A.注意信息的获取,加工,存储,评价等,具有技术和人文两个层面B.熟练操作计算机,的硬件软件、应用种种技术解决问题C.人们在信息过程中产生的认识,观念和需求的总和D.一切与信息有关的理论和实践3、不同类型的网站域名分别由不同的后缀结尾,教育机构网站的后缀为()。(10分)A.govB.comC.orgD.Edu4、在课堂管理过程中,以下观点正确的是()。(10分)A.教师的权威是建立在学生对教师的服从上的B.学生的行为即代表学生的品性C.学生越安静,学习效率越好D.尽量对学生加以鼓励5、下面的观点(),错误理解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10分)A.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同时涉及课程文本与师生共同探求知识的过程B.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立足点是课程,信息技术服务于课程C.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只涉及显性课程,不涉及隐性课程D.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本身就需要与其他学科知识整合二、多选题6、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指()渗透在()的各个要素中,影响各个课程结构要素,从而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10分)A.计算机技术B.信息技术C.教育技术D.课程结构7、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基本特征()。(10分)A.高层次创新思维的培养B.学科知识有效应用C.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D.学生具有广泛的认知范围E.学生在课堂上有积极的情感体验F.学生具有深层次的认知体验三、是非题8、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教师可以根据信息所提供的潜力,重新组织教学内容。这种重组可以针对一学期、一个单元或者一个课时的内容。(10分)A.否B.是9、整合的教学情境是指使用电脑、多媒体和网络。(10分)A.是B.否10、为了进行有效的整合实践,教师首先必须刷新头脑中学生观、学习观以及教学观,需要把学生作为主体,把学习看作是学生积极主动建构的过程,把教学看作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10分)A.是B.否第三篇:高一化学必修二总结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周期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纵行族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单质跟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置换反应。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单质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康平****ng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