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高一语文赤壁赋学案第一课时[合集5篇] 第一篇:高一语文赤壁赋学案第一课时高一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赤壁赋(第一课时)设计人:牛向军审核人:杨艳丽使用教师:班级:姓名:总第课时[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积累一些重点词语的意义。2、理清全文思路,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重点]:掌握如下字词的意义:既、属、危、适。[难点]: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课时]2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知人论世]1、写作背景:苏轼被贬黄州以后经常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报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是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这里所选的是前一篇。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2、简介作者: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由发奋读书而入仕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祐二年(l057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祐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危机重重,一大批有政治抱负和社会责任感的文人士大夫要求变法改革,青年苏轼也积极参与其中,多次上书并提出“丰财”、“强兵”、“择吏”的建议虽然如此,但由于他希望对改革应采取温和态度的政治主张和坐而论道的书生意气。使他没有认识到当时豪强兼并土地带来的对会危机,所以,宋神宗初年王安石推行新法时,苏轼倾向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反对新法,从而卷入了上层政治斗争的旋涡,成为统治集团内部权利更迭的受害者二、读课文,标注生字读音。检测:属客()窈窕()斗牛()冯虚.....御风()和歌()愀然()山川相缪()...扁舟()无尽藏()相藉()嫠妇()舳.....舻()酾酒()匏樽()...三、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并提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四、朗读课文,概括段意。第一段:写的情景。第二段:写和。第三段:写客人对的感叹。第四段:第五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问题探究: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消极的吗?六、课堂小结七、检测反馈:1、解释加点字词的意义:1、七月既望2、举酒属客..3、纵一苇之所如4、冯虚御风5、何为其然也...6、正襟危坐7、下江陵8、苟非吾之所有...9、所共适10、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11、侣鱼虾而友麋鹿..2、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1)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句式:)(2)而今安在哉?(句式:)(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句式:)八、师生反思:作业:背诵第一自然段。第二篇:《赤壁赋》导学案(第一课时)高一语文YW—13—02—002《赤壁赋》导学案(第一课时)编写人:周国庆审核:高一语文组编写时间:2013-11-15班级:组名:组别:姓名:【学习目标】1.学习1—2段,掌握重点词句。2.鉴赏叙事、写景特点,体味作者情感。【重点、难点】重点:背诵1—2段。难点:理解文意。【学法指导】1.参照注释,疏通文意。2.反复诵读,圈点疑难。【知识链接】1.关于“赤壁”的知识。赤壁有“文赤壁”和“武赤壁”两处。其中文赤壁在湖北省黄冈市境内,武赤壁在湖北省蒲圻市(今赤壁市)境内。当年苏东坡误把黄州(黄岗县)的山崖和土都红灿灿的赤壁(鼻)矶,当成赤壁大战的赤壁,写下了一词两赋的传世之作,使赤壁名声大噪。它既成全了黄岗赤壁使之成了文赤壁;也成全了蒲圻赤壁流传千古,给后人留下了两处旅游景观。不像同一时代的袁(绍)曹(操)官渡之战,和蜀汉(刘备)孙吴(孙权,陆逊)彝陵亭之战(火烧连营)。没有名人怀古遗迹,没有分歧和争论,也就没有留下景观供后人凭吊,发思古之幽情。由此可见,名家诗词文章的作用真够大的了。至于名人所颂对象的真假,在今人看来不但无所谓,而且成佳话了,这就叫名人效应。无独有偶,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和山西永济鹳雀楼,都重建得美轮美奂,不都是名人诗文效应吗!有感于此,遂诌了几句“七古”以志之。为真假赤壁成文武赤壁有感苏子高歌大江东,两赋遗响飘鹤声。鼻矶黄岗承青睐,蒲圻赤壁抑曹公。赤壁山头觅赤壁,东风周郎御东风。文武赤壁成佳话,真假千古笑谈中。2.“赋”体知识。散文赋也叫文赋,是中唐以后出现的一种文体。赋本是汉代流行的文学体裁。它始于战国,盛行于汉,到唐宋而衰微,元明清则趋于消亡。赋是一种形体比较自由灵活的韵文,句子以

书生****12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