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第一篇:高中化学教学论文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反思的概念、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反思原则的分析阐述,提出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关键词:反思能力反思意识一、什么是反思反思是指对学过的知识或经过的事件进行回顾和思考的一个心理活动过程。杜威认为反思活动是“一种得以产生思维活动的怀疑、犹豫、困惑、心灵困难的状态,是一种为了发现解决这种怀疑、消除和清除这种困惑而进行的探索、搜索和探究的行为。”他还提出了反思五步法,即暗示、产生问题、假设、推演假设、检验假设。实际上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就指出过反思理念,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以这么说,中西方的教育家都强调学与思的统一,注重学习之后的反思。二、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由于学生思维活动具有内稳性和自动化特点,许多学生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时,很少意识到自己的思维过程,缺乏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也就无法认识自己思维过程的正确与否,经常是在老师提醒或分析时,才有反思意识,这就造成了思维活动与反思的严重脱节,从而造成了学生在学习化学时,效率低,效果差。在化学学习中,反思是发现的源泉,是训练思维、优化思维品质的极好方法,是促进知识同化和迁移的可靠途径。反思能促使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去思考问题、质疑问题。反思能使学生不满足于常规方法,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在平时的化学学习中,应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三、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原则1、主体性原则众所周知,学生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这是教学取得高效率的根本要求。在反思能力的培养中,这一原则极其重要,因为反思能力的培养对象是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实施,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所以教师除了告诉学生反思的意义方法之外,还必须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意识。2、渐进性原则与认知活动规律一样,反思活动也是渐进的,教师在训练学生时,要循序渐进,分阶段逐步实施。通过教师有目的、有系统地反复训练学生,使学生的反思意识逐渐加强,最终转化为反思能力,并能在新的教学情景中,灵活、合理地运用。3、反馈性原则反馈是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重要保证,有反馈才有培养方法的改善,才有反思能力的提高。教师应及时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反思活动做出评价,在评价中促使学生自已反思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结果,并据此进行调整和改进学习方法策略,并最终形成自我反馈能力。四、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方法、途径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可以应用元认知理论,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元认知理论就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在认知的活动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积极地对其进行监视、控制和调节,以迅速达到预定的目标,其实质是人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因此从元认知理论角度出发来考虑,学生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思维过程,使反思成为一种可操作的实践行为。1、在纠错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在学生的作业和试卷中,有许多错题,教师在讲评时,如果把正确的解题方法演示一遍,许多学生不会对自己的错误解法进行反思,这就失去了一次对学生进行反思能力培养的机会。教师可以把这些错误罗列出来,然后请学生一起来分析、反思错误之处,不仅分析自己的错误还可以分析其他同学的,教师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可以稍加启发、点拨或创设问题情景。例:向VmlFeBr2溶液中缓缓通入amolCl2,结果溶液中有50%的Br¯被氧化,则原FeBr2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多少?错误解法一:(少数几位学生的解法)由2Br¯+Cl2=Br2+2Cl¯得到C(Br¯)=(2×2amol)/(V×10L)=4000a/V(mol/L)所以C(FeBr2)=2000a/V(mol/L)错误解法二:(大多数学生的解法)由2FeBr2+3Cl2=2FeCl2+2Br2-3得到C(FeBr2)=(2×2/3×amol)÷(V×10L)=4000a/3V(mol/L)而对学生的这种错误解法,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行反思:①解法一错在哪里?(此种解法没等教师分析,立即被大多数学生指出错误之处。)②既然Fe也要被Cl2氧化,那么Fe与Br¯被氧化是否有先后?哪种离子先被氧化?通过对这二个问题的思考,学生就会明白当Br¯被氧化50%时,Fe已全部被氧化,从而得出正确结果。通过纠错,可以引发学生反思的意识,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促使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与解题能力的提高。2、设计变式题型,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在化学教学中,要提倡“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一题多变”形式的训练,特别是当一个问题解决时,再将问题中的一些特殊条件一般化,从而得到更为普遍的结论,使得问题得到推广,从而在比较中使学生进行反思训练。所以设计一个由浅至深,逐渐深入

努力****亚捷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