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鱼我所欲也复习题精编.docx / 文档详情
鱼我所欲也复习题精编.docx 立即下载
2025-08-28
约2.3万字
约42页
0
37KB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鱼我所欲也复习题精编.docx

鱼我所欲也复习题精编.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37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鱼我所欲也复习题

第一篇:鱼我所欲也复习题三、课文理解1.中心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2.概括段意:第一段:正反结合,层层深入,反复论证义是人的本心,义重于生,应舍生取义。第二段:运用例证说明义重于生,舍生取义,不失本心。(正面论证)第三段:再举例从反面说明人为了功名利禄而舍弃礼仪,见利忘义,失其本心。3、课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1)比喻论证;作用:以鱼和熊掌设喻,深入浅出地区别出“生”和“义”的价值高下,引出了中心论点“舍生取义”。(2)举例论证对比论证作用:从正反两方面鲜明地论证了中心论点“舍生取义”。4、古今中外有很多人仁人志士为了崇高的理想而“舍生取义”。请列举几例,简述他们的言或行。参考:(1)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2)陈毅: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3)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国民党的枪口,宁可倒下,也不屈服;(4)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愿领取美国的救济粮。5.文章开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有什么作用?答:(1)说明熊掌比鱼珍贵,舍鱼而取熊掌;(2)设喻类比,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3)充当本文立论的依据。5、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舍生取义”这一道理的理解?(1)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把“义”放在首位,把民族和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必要时还应做到“舍生取义”。(2)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准则,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慷慨赴难,为国捐躯。(3)“舍生取义”在今天仍然符合新时代的道德要求,任何时候都不能见利忘义。6、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教育部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答: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该珍惜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的时候,一定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胁。7.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答:(1)义,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尊重、团结、友好、互助的精神,是一种刚正之气,忠孝之气;(2)我们中学生要做充满正义和正气的人,能见义勇为,能为正义事业、国家利益、民族尊严而放弃个人的私利甚至献出生命,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3)社会上的所谓“哥们义气”和“江湖义气”是不讲原则、不辨是非的,是不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结果是害人害己,这是不可取的。8.《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善论”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9.“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是心”指什么?(原文回答)答:所欲有甚于生者,(即羞恶廉耻之心)所恶有甚于死者。第二篇:鱼我所欲也复习题1、“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是?“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同时暗含“生”与“义”孰轻孰重的关系。2、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答: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3、本段中那句话体现了全文的大意?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4、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5、因为“所欲有甚于生者”所以舍生而取义(或“生而有不用也”,或“不为苟得也”,或“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或“患有所不辟也”)6、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7、结合本段内容说说贤者是怎样的人?是“不失本心”(或“舍生取义”)的人8、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9、“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是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或在生和义不能兼得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10、“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及“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而受“万钟”。11、作者提“一箪食,一豆羹”的目的是什么?以不食一箪食,一豆羹为事实从正面论述“义重于生”的观点,同时为下文对比论证(“乡”与“今”的对比)的正例出现。12、“向为身死而不受“的人指的是哪两种人?“行道之人”和“乞人”(或路上的饥民和乞丐)13、承上启下,从人们熟知的生活现象谈起的句子是: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14、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
查看更多
单篇购买
VIP会员(1亿+VIP文档免费下)

扫码即表示接受《下载须知》

鱼我所欲也复习题精编

文档大小:37KB

限时特价:扫码查看

• 请登录后再进行扫码购买
• 使用微信/支付宝扫码注册及付费下载,详阅 用户协议 隐私政策
• 如已在其他页面进行付款,请刷新当前页面重试
• 付费购买成功后,此文档可永久免费下载
全场最划算
12个月
199.0
¥360.0
限时特惠
3个月
69.9
¥90.0
新人专享
1个月
19.9
¥30.0
24个月
398.0
¥720.0
6个月会员
139.9
¥180.0

6亿VIP文档任选,共次下载特权。

已优惠

微信/支付宝扫码完成支付,可开具发票

VIP尽享专属权益

VIP文档免费下载

赠送VIP文档免费下载次数

阅读免打扰

去除文档详情页间广告

专属身份标识

尊贵的VIP专属身份标识

高级客服

一对一高级客服服务

多端互通

电脑端/手机端权益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