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鲁迅博物馆之行(五篇).docx / 文档详情
鲁迅博物馆之行(五篇).docx 立即下载
2025-08-28
约1.4万字
约26页
0
31KB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鲁迅博物馆之行(五篇).docx

鲁迅博物馆之行(五篇).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1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鲁迅博物馆之行(五篇)

第一篇:鲁迅博物馆之行鲁迅博物馆之行那日到鲁迅先生故居博物馆一趟,没想到竟感慨万千,心中产生诸多疑惑,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初识鲁迅,大约是因小学时一篇有关“少年闰土”的课文吧。从此,便一直有鲁迅先生的文章为伴,到了初中更是如此。每每领到语文教辅,总要找找看有几篇文章后面作者写的是“鲁迅”,并大体浏览其内容,却多是看不太懂,似乎感到有些抽象,道理所说有些模糊,读后大多令人费解。每当老师说鲁迅先生的文章有多么多么好、多么多么富有深意时,我总是表有怀疑,有时认为鲁迅先生所想还未必有老师所想的多呢。今年暑假因作业里有名人故居踏访一项,便上网查看西城区的一些名人故居,无意间浏览到“鲁迅博物馆和故居——阜成门内宫门二条19号”。地址是如此地亲切——这与我家竟是如此之近,说是邻居也不为过。可就是这样一个“邻居”,我以前竟全然不知,闻所未闻。由于我对鲁迅先生一直是既熟悉又陌生,读了他这么多文章却不及有些只读过一篇文章后对作者所了解的多,所以一直甚是好奇——鲁迅到底为“何方神圣”?再加上这如此“便利”的条件,我毅然选择了“鲁迅先生”。走进鲁迅博物馆大门,草丛中的一尊大理石像映入眼帘,雕像看不那么真切,不过还是可以辨认的出是鲁迅先生——那独特的隶书“一”字胡须以及刚直、倔强、严肃的表情是他所特有的。——头微微向上抬,似乎预示着某种希望吧。之后我走来到了陈列厅,开始了此次踏访。这里的建筑都很复古,差不多是中世纪的样式,正在我担心展厅不会也亦是如此时,眼前的景象立刻打消了我的念头——明亮的大堂,华丽的装潢,漂亮的瓷砖,精美的图片——不知道鲁迅先生是否也会喜欢这样的“打扮”呢?记得在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这样写到“有一天鲁迅先生的背后那茶座里边坐着一位摩登女子,身穿紫裙子黄衣裳,头戴花帽子„„那女子临走时,鲁迅先生一看她,用眼瞪着她,很生气地看了她半天。而后说:‘是做什么的呢?’鲁迅先生对于穿着紫裙子黄衣裳、花帽子的人就是这样看法的。„„”或许鲁迅先生更喜欢像托尔斯泰所处的那样更庄严肃穆、典雅脱俗的环境呢?这类问题终还是没有在去过多的思考,只是一瞬掠过脑海。展厅分为两层。第一层,即大厅,是粗略地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第二层,实际就是另一个房间,则更为深入、详尽地展示鲁迅先生为奋斗一生的时代背景以及种种个人“遭遇”。我首先来到第一层。这里分为三个部分——足迹、业绩、人际。顾名思义,足迹,主要是关于鲁迅先生的一些经历以及所到之处。业绩,则为鲁迅先生所写作品。不过我感觉“业绩”一词有点像做销售的,形容鲁迅先生未免有些不妥,因为鲁迅先生一生给国人所带来的影响绝不仅仅是那些等身的“业绩”这么简单。人际,是介绍曾与鲁迅一起战斗的人,比如弟弟周作人、陈独秀、北大第一任校长蔡元培等,还有很多帮助鲁迅先生翻译外国文学的外国人,具体记不太清了,不过印象中似乎有不少。之后不知为何鲁迅先生与其弟弟周作人决裂了,原因并未提及。我来的时候大约是中午,人并未很多,此后来往的人也不太多,按理应该十分安静才是,可总会有人某名地制造出些声响,有时是几个中年人随意“撇”几眼鲁迅先生的“照片”后聚在一起聊些所谓的对鲁迅先生的理解;有时是几个随大人一起来的孩子们,相互追逐,而后大人们也无心“浏览”那些文字,慌忙管教;有时是讲话声;再或者是手机铃声„„总之各种声音源源不断、搅浑在一起,震得地面有些颤抖。当然也不乏一些“安静之人”。他们手拿单反相机,所到之处“咔——咔——咔”而后又是下一个“咔——咔——咔”。凡是有图文之处,必要如此,却丝毫不去理会那些刻骨的文字。或许是要放些在微博上吧,亦或许是有其他缘故,我不知晓,也不想知晓。我只是有些不解:为何现在的故居、博物馆只给人们留下了那相机里的一张张漂亮的纸?为何人们现在只注重浮华、流于表面,要通过外界来炫耀自己,这是骗别人,还是骗自己?难道仅仅用手中的相机拍过一遍,就可以将种种内化为自己的吗?„„我不得而知。我只得继续往前走,走向二层,也就是另一个房间。这里与大厅极为不同——没有明媚的阳光,取而代之的是暗淡的灯光,没有华丽的装饰,只有展列的有关鲁迅先生曾经用过的简朴东西。少了一点轻松、优雅,多了一些庄重,压抑。这里是按时间段来划分的。在绍兴(1881—1897)。绍兴是鲁迅先生的故乡,他亲近农民,常帮助家人干些农活,这也使他既了解了绍兴的风土人情,又看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后来在鲁迅13岁那年,祖父的科场案发生,鲁迅家从小康而跌入困顿的地步,使少年鲁迅饱受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心灵受到创伤。在南京、日本、(1898—1912)鲁迅到南京求学,努力寻求新的知识,逐步形成“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的社会发展观。东渡日本留学时,他写了一首无题诗:“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最
查看更多
单篇购买
VIP会员(1亿+VIP文档免费下)

扫码即表示接受《下载须知》

鲁迅博物馆之行(五篇)

文档大小:31KB

限时特价:扫码查看

• 请登录后再进行扫码购买
• 使用微信/支付宝扫码注册及付费下载,详阅 用户协议 隐私政策
• 如已在其他页面进行付款,请刷新当前页面重试
• 付费购买成功后,此文档可永久免费下载
全场最划算
12个月
199.0
¥360.0
限时特惠
3个月
69.9
¥90.0
新人专享
1个月
19.9
¥30.0
24个月
398.0
¥720.0
6个月会员
139.9
¥180.0

6亿VIP文档任选,共次下载特权。

已优惠

微信/支付宝扫码完成支付,可开具发票

VIP尽享专属权益

VIP文档免费下载

赠送VIP文档免费下载次数

阅读免打扰

去除文档详情页间广告

专属身份标识

尊贵的VIP专属身份标识

高级客服

一对一高级客服服务

多端互通

电脑端/手机端权益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