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黔西南州十二五茶产业发展规划 第一篇:黔西南州十二五茶产业发展规划黔西南州“十二五“茶产业发展规划前言我州有着悠久茶叶生产历史,茶叶在我州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晴隆、普安等茶叶生产县,茶叶规模种植已有5万多亩,涉及茶叶生产经营的农民4万多人,该区域的种茶3至4亩的农户,每年茶叶纯收入基本都要超过5000元,发展茶叶是我州宜茶地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茶叶产业是一项能大量吸纳就业人员,有效促进农民增收,促进社会、经济、生态和谐发展的可持续性产业。为做优做大做强我州茶叶产业,根据贵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和黔西南州委、州政府《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及我州茶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编制《黔西南州2009—2015年茶产业发展规划》,以指导我州茶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一章现状1.1生产现状1.1.1种植现状。全州茶叶种植总面积有9.89万亩,其中,投产面积5万余亩,低产面积4万余亩,幼龄面积0.9万余亩。各县(市)茶叶种植面积分别为:晴隆县2.74万亩,普安县2.32万亩,安龙县0.75万亩,兴义市2.57万亩,贞丰县0.9万亩,兴仁县0.6万亩,册亨县、望谟县0.04万亩。茶叶总产量2500吨,总产值5000万元。1.1.2产品现状。全州现有国营茶叶加工企业3个、民营茶叶企业15家、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12个(包括正在申办)、一定批量生产加工个体农户200余户。产品主要有:晴隆县茶业公司“贵隆”和“贵翠”注册商标的“一级云岭绿茶”、“贵隆绿茶”、“贵隆毛峰”等产品;普安茶场“普天”和“金雀”注册商标的“细寨银芽”、“普天云峰”等产品;新桥茶场注册商标“新桥牌”的“春螺”、“新桥绿茶”、“御茗”等产品;其余的还有兴义“七舍茶”,兴仁“龙角茶”,贞丰“坡柳茶”、“娘娘茶”等地方传统茶。2008年10月至2009年4月,先后组织州内茶叶企业、茶叶专业合作社参加了北京第四届国际茶博会,贵州省第二届“万人品茗”活动,第十六届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中国名茶”评选活动。我州嘉宏茶业公司生产的“七舍·涵香”和晴隆县茶业公司生产的“贵隆翠芽”分别荣获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中国名茶”金奖和银奖。1.1.3销售现状。我州茶叶销售主要以外地为主,春茶中的名茶原料80%以上是浙江、安徽、河南、云南等地的茶商到我州茶区直接收购茶青,就地初加工后作为“龙井茶”、“信阳毛尖”、“黄山毛峰”“普洱茶”销售。春茶一般茶青及夏秋茶青,主要由本州加工能力较强的茶厂加工成炒青绿茶标准包装后直接销售省内外市场,烘青茶为花茶原料销往河南、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福建、重庆、成都、山东、北京等地,供加工花茶。1.2自然条件1.2.1地理位置。黔西南州位于贵州省西南部,位于东经104°35′~106°32′、北纬24°38′~26°11′之间,距北回归线不到300公里,东西长210公里,南北宽177公里,属珠江水系南北盘江流域,地处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国土总面积16804平方公里,全州总人口309万人。1.2.2规划区气候。北部茶区,年平均气温14℃,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400-1500小时,常年降雨量1400-1600毫米,无霜期290天;中部茶区,年平均气温16℃,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500-1600小时,常年降雨量1300-1500毫米,无霜期330天。1.2.3规划区土壤。茶区土壤以砂页岩发育的棕黄壤为主,PH值5-6之间,非常适宜茶叶生长。我州属欠发达地区,工矿企业少,茶区土壤、空气、水质洁净,茶叶生产安全。晴隆、普安、兴义三个茶叶主产县(市)的30万亩新建茶区土壤已取样进行检测,大都符合无公害、绿色产地要求。1.3茶叶资源、历史、文化1.3.1茶树资源。1980年7月,当地科技人员在晴隆县与普安县交界处笋家箐发现茶子化石一块,经中国科学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贵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贵州省茶科所等有关专家到实地考察和对实物鉴别,认为该化石为新生代第三纪时期茶树种子,是目前世界唯一发现迄今100万年的茶籽化石。1982年,贵州省茶科所对我州范围内的茶树资源进行了调察,分别在晴隆、普安、贞丰、兴仁、兴义等地发现有10余万株种类各不同的野生茶树分布。2008年黔西南州茶叶产业办公室再次组织相关县(市)业务部门对全州古茶树资源进行调查,进一步掌握了我州现有古茶树的分布、数量、种类情况,充分证明了我州是茶树的重要发源地和茶树资源丰富的地区。1.3.2栽培历史。自古以来,我州的先民在茶园经营上,主要利用野生茶树自然生长,自然传播形成的野生茶林进行一定管理,沿用用传统方式生产青毛茶、沱沱茶、娘娘茶、糯米茶、坡柳茶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茶制品,供自用和出售。建国后,50年代开始从云南引进大叶茶种植;70年代初期,国营新桥茶场在外贸、农业部门协助下,先后从云南引进大叶

一吃****春艳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