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让我们荡起双桨 学习目标: 1.学会课后双横线中的10个生字。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学习课文,感受生活的幸福,引导学生懂得要好好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难点: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田字格小黑板、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歌曲导入: 1.看图听音乐,说说你从歌词和图画中都知道或感受到了什么? 2.大体介绍歌曲创作背景,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让我们荡起双桨 歌曲创作背景: 每当唱起这首《让我们荡起双桨》,就会不知不觉地走进歌词中描绘的这种如诗如画的意境,让我们想起刚刚过去,或者早已逝去的童年。童年的歌,总是令人难忘;这一首歌,更令几代人都难以忘怀,因为,它不但有优美的旋律,更有着诗一般的歌词。它的词作者,就是人称“词坛泰斗”的著名词作家乔羽。1955年,乔羽为电影《祖国的花朵》中的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创作了不足200字的歌词,从此,这首歌广为流传,打动了几代儿童的心。50多年来,乔羽共创作了1000多首歌词,每首都不过数百甚至数十字,似乎并不起眼,但是品味着抒情的歌词,心头却会涌起纯真、振奋、美好的感觉。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认读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认识生字,读准字音。 (2)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小组合作交流认识的字。 (方法提示:小组长负责抽卡点名认读;或全组轮读;同座互相抽查。) (3)全班集体交流反馈。 2.再读课文,读准字音。 师:认了字,又读了词,把他们放到课文中,你们还读的准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好后还可以把课文读给身边的小伙伴听。 3.指名读,检查生字和课文的认读情况。 4.整体感知 (1)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看你从课文中知道了些什么?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2)指名反馈。学生说,老师总结。 三、精读课文。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质疑问难。 2.同座互相读课文,把文章读通顺,并说说诗歌写了什么。 四、书写生字。 1.自由认记“浪、周、轻、凉”,想想怎样记住这些字。 2.重点指导“轻”,右边的书写要重点提示。 3.学生自由练写,老师巡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指名读课文,说说读懂了什么? 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课文、 1.教师质疑:课文诗歌有三节,分别写了些什么?是怎样写的?你会用怎样的感情来读?为什么? 2.小组选择你喜欢的一节探究学习。教师听学生汇报学习情况,及时给予评价。 3.汇报交流学习情况,相机指导感情朗读。 提示:这是一首家喻户晓的歌词,分为三个小节,每节的结构基本一致,内容浅显易懂,但是在引导学生读的过程中,也应当让学生了解作者的表达顺序。作者在描写景物是按照从远到近,从静到动的顺序来写的,先写远处的白塔、绿树、红墙,后写水中的鱼儿。同时在写鱼儿的时候,作者还运用了拟人的描写手法。最后一节是写小伙伴的质疑“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可以在学生的自我感悟中的出答案。歌词中有一个句子反复出现了三次,“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每一次出现的语言环境是不同的,所以朗读的情感也应该不一样,第一次是被美丽的风景陶醉,可以读的轻柔一些;第二次是面对活泼的小鱼,可以读的轻快一些,最后一次出现在感受幸福生活的快乐,语音可以适当的提高,读出愉悦欢快的感受。 4.学生感情朗读全文。 5.练习背诵课文。 6.指名背诵课文。 三、书写生字。 1.自由认记“洒、做、课、排”,想想怎样记住这些字。 2.重点指导“洒”,右边是“西”。 3.学生自由练写,老师巡视。 四、作业设计: 1.扩词。 浪()()()周()()() 凉()()()课()()() 排()()()洒()()() 2.区别组词。 浪()轻()做()课() 很()青()作()棵() 板书设计: 让我们荡起双桨 海面:白塔 四周:绿树、红墙 水中:鱼儿 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

sy****29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
一种胃肠道超声检查助显剂及其制备方法.pdf
201651206021+莫武林+浅析在互联网时代下酒店的营销策略——以湛江民大喜来登酒店为例.doc
201651206021+莫武林+浅析在互联网时代下酒店的营销策略——以湛江民大喜来登酒店为例.doc
用于空间热电转换的耐高温涡轮发电机转子及其装配方法.pdf
用于空间热电转换的耐高温涡轮发电机转子及其装配方法.pdf
用于空间热电转换的耐高温涡轮发电机转子及其装配方法.pdf
用于空间热电转换的耐高温涡轮发电机转子及其装配方法.pdf
用于空间热电转换的耐高温涡轮发电机转子及其装配方法.pdf
用于空间热电转换的耐高温涡轮发电机转子及其装配方法.pdf
论《离骚》诠释史中的“香草”意蕴.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