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雷雨教学设计 (3).doc / 文档详情
雷雨教学设计 (3).doc 立即下载
2024-09-09
约4.7千字
约3页
0
37KB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雷雨教学设计 (3).doc

雷雨教学设计(3).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雷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5个生字,正确书写13个生字。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写的雷雨景色。
情感目标: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方法,积累、揣摩语言,领悟作者形象生动的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写的雷雨景色。
教学难点:在读中想象雷雨的景象,学习作者观察与描写的方法。
教学准备:雷雨景象的课件,重点语句等。
教学策略:学法:自主阅读,读中感悟。
教法:引导学生随文入境,以境促读。
教学时间:2课时(本课教学为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雨”字导入
师:先考同学们一个字,看看有没有人能猜出这是一个什么字了?(板书“雨”字甲骨文的写法)为什么猜是“雨”字呢?(生说)真不简单,你很善于观察。多么形象生动的汉字呀!这的确是一个“雨”字。这是“雨”字甲骨文的写法(出示“雨”字的演变)。从“雨”字的演变过程,我们能够感受到老祖宗的聪明才智和汉字的无穷魅力。
“雨”是神奇的大自然的生灵,也是文人笔下闪亮的精灵。如果要描写小雨,你会用上哪些词语?(绵绵细雨……)那如果要描写一场大雨,你会用上什么词语?(瓢泼大雨……)看来同学们积累的词语还真不少,谁还能吟诵几句描写雨的诗吗?听同学的吟诵,老师不由想起了宋代诗人苏轼写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诗人短短四句话将天降骤雨的过程写得淋漓尽致。如果让你来写雨,你会写好吗?没关系,作家峻青写雨可有一手,今天老师就带领同学们一起欣赏他笔下的《雷雨》,学习他写雨的方法。(板书课题:雷雨,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1、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朗读之前,请同学们听清楚朗读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你们觉得峻青爷爷的这场雷雨写得怎么样,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3、简评读书情况:(1)看来峻青笔下的这场雷雨真的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看来你们还没有做好心理准备感受峻青笔下的这场雷雨。我们读课文还得深入地读,要一边读一边想象雷雨的情景,把话变为画。(板:想象)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作者峻青用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哪两幅雷雨的画面?第一幅是----大雨即来图(师板书)第二幅是----大雨滂沱图(师板书)
三、品读课文,体会文章描写的画面
(一)学习大雨即来图
1、师:我们先来品读欣赏峻青笔下的大雨即来图。(出示学习提示)默读1-3段,找出作者描写了大雨来前的哪些景物?这样的描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受?把你的体会和同桌交流交流。
2、师:在这部分你看到了雷雨到来之前哪些自然景象?这些景象给你留下怎样的感受?
预设:
生:作者先写了旷野里一片黑暗,天地融合在一起,什么也看不见。我体会到这时旷野很黑。
师:还有哪句话也写了天色的黑?
生:辽阔的平原上,没有一星灯光。
师:你读的很仔细,体会的很准确。继续汇报作者还写了哪些景象和你的体会。
生:作者还写了大地似乎是沉沉地入睡了。我体会到这时候的大地是很静的,静的都要睡着了。
师:你体会到了雷雨到来前的大地是沉静的,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听到(出示:雷)
生:齐读描写雷的语句
师:同学们,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了雷声是沉闷而迟钝的,因为雷好像被密密层层的浓云包围住了,挣扎不出来了。
师:你读的很仔细,体会到了雷声的特点是沉闷而迟钝。同学们,挣扎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生:挣扎就是身子好像被绑住挣不开似的。
师:所以雷就在密密层层的浓云中使劲的挣扎,愤怒的发出沉闷而迟钝的雷声。那你能试着读一读吗?
生:试读
师:还有谁想读一读。学生朗读。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读出雷在浓云中挣扎不出来的愤怒。
师:继续汇报作者还写了雷雨到来之前哪些景象?这些景象给你留下怎样的感受?
生:作者还写了闪电,在辽远的西北天空里,在破棉絮似的黑云上,呼啦呼啦地闪烁着。我感到又有雷声又有闪电这场雨一定很大。
师:是啊,这滚滚的雷声和呼啦呼啦的闪电预示着这场雨一定小不了。
师:雷雨来前的空气是(出示:闷热一句)学生齐读
师:继续汇报作者还写了雷雨到来之前哪些景象?这些景象给你留下怎样的感受?
生:作者还写了风.
师:作者观察到的风有什么变化?
生:风力由小变大。先是微风,一会儿,风力就变大了。最后大风已经发出了可怕的啸声,从远远的旷野上响了过来。
师:风是无形无影的,作者借助什么把风写得生动传神的呢?
师:作者用“夜行人的衣襟”“枯叶”“田里的高粱”“树上的枯枝”等来反映风的程度,这种写法被成为“借物写风”。同学们谁能用朗读的方式让我感受到风由小变大吗?
生:学生读描写风的语句。
师:老师听了你的朗读也想和你们一起读一读,先是一阵轻飘飘的微风……(师生合作朗读)
师:这时的雷还是沉闷而迟钝的吗?
师:惊雷闪电,狂风大
查看更多
单篇购买
VIP会员(1亿+VIP文档免费下)

扫码即表示接受《下载须知》

雷雨教学设计 (3)

文档大小:37KB

限时特价:扫码查看

• 请登录后再进行扫码购买
• 使用微信/支付宝扫码注册及付费下载,详阅 用户协议 隐私政策
• 如已在其他页面进行付款,请刷新当前页面重试
• 付费购买成功后,此文档可永久免费下载
全场最划算
12个月
199.0
¥360.0
限时特惠
3个月
69.9
¥90.0
新人专享
1个月
19.9
¥30.0
24个月
398.0
¥720.0
6个月会员
139.9
¥180.0

6亿VIP文档任选,共次下载特权。

已优惠

微信/支付宝扫码完成支付,可开具发票

VIP尽享专属权益

VIP文档免费下载

赠送VIP文档免费下载次数

阅读免打扰

去除文档详情页间广告

专属身份标识

尊贵的VIP专属身份标识

高级客服

一对一高级客服服务

多端互通

电脑端/手机端权益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