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8课百家争鸣 一、选择题 1.右图是位于文登市圣经山上的《太上老子道德经》摩崖石刻,据记载为金元时期的道家弟子所刻。下列属于老子思想的是() A.“仁” B.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C.主张改革,实行法治 D.“兼爱”“非攻” 2.下列言论出自孔子的() A.礼治思想 B.“仁政”思想 C.教育思想 D.法治思想 3.下列关于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的描述,最准确的是() A.各个学派都希望统治者采用自己的主张 B.一些知识分子不安于现状,力求改变 C.各个学派的思想家都希望自己名垂青史 D.各国竞相改革,社会急剧变化 4.儒家认为爱父母总要胜过爱其他人,爱是有差等的。墨家则不然,它坚持说爱别人和爱父母应当是同等的。这说明墨家主张() A.“仁” B.“仁政” C.“兼爱” D.非攻 5.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兵等诸子百家对急剧的社会变化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的是()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6.下列关于“好国君应该怎样作为”的表述,主要体现了战国时期的哪家思想() A.儒家、道家 B.法家、墨家 C.儒家、墨家 D.法家、道家 7.战国时期,在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下列思想家与其主张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A.墨子——“兼爱”“非攻” B.孟子——“仁政” C.荀子——“礼治” D.韩非——无为而治 二、非选择题 8.春秋战国时期是学术思想空前活跃的时期,产生于这一时期的学说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的政治主张及治学方法,至今还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根据所学知识,探究问题。 【探儒学之风】 (1)以上是小明同学制作的关于孔子的知识卡片,请你帮他将字母部分所代表的内容完善起来。 (2)请你按照孔子的教育风范填写下列空白处。 ①孔子认为,不论社会地位高低,贫富贵贱,人人都应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教育对象: ②孔子很了解自己的学生,知道高柴愚钝,曾参性子慢,子张好偏激,子路爱冲动。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发挥他们的长处,帮助他们克服不足。 教学方法: ③孔子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习态度: ④孔子认为学习应该反复学,以加深认识。 学习方法: 【填百家争鸣】 (3)以下是小明同学在学习百家争鸣时所总结的知识表格,请你帮他填充完整。 学派代表人物代表作主要思想墨家墨子《墨子》①儒家孟子《孟子》“仁政”“民贵君轻”道家庄子《庄子》②法家③《韩非子》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访校园生活】 东湖中学是一所新建成的美丽校园,可是,总有一些同学不能自觉保护这美好的校园环境,例如,校园里原本洁白的墙壁已留有脚印、球印;光洁的地板粘上了口香糖。 (4)作为东湖中学的学生,请你分别用儒家、法家的思想观点来加以分析,并谈谈自己的认识。 1.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A是孔子的主张,C是韩非的主张,D是墨子的主张。 2.C3.D 4.C[解析]墨家的创始人是战国时的墨子,他主张“兼爱”“非攻”,题干描述“坚持说爱别人和爱父母应当是同等的”说明墨家主张“兼爱”。故选C。 5.A 6.D[解析]法家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以使臣民慑服;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故选D。 7.D[解析]此题为否定型选择题。仔细辨析选项,D中“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不是韩非的主张。 8.(1)A:儒家B:“仁” (2)①有教无类②因材施教③实事求是④温故而知新 (3)①“兼爱”“非攻”②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的人格。③韩非 (4)儒家:损坏公物是品德问题,可以说服教育。法家:损坏公物是违法行为,应严厉惩罚。

hj****27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
201651206021+莫武林+浅析在互联网时代下酒店的营销策略——以湛江民大喜来登酒店为例.doc
201651206021+莫武林+浅析在互联网时代下酒店的营销策略——以湛江民大喜来登酒店为例.doc
用于空间热电转换的耐高温涡轮发电机转子及其装配方法.pdf
用于空间热电转换的耐高温涡轮发电机转子及其装配方法.pdf
用于空间热电转换的耐高温涡轮发电机转子及其装配方法.pdf
用于空间热电转换的耐高温涡轮发电机转子及其装配方法.pdf
用于空间热电转换的耐高温涡轮发电机转子及其装配方法.pdf
用于空间热电转换的耐高温涡轮发电机转子及其装配方法.pdf
论《离骚》诠释史中的“香草”意蕴.docx
论《离骚》诠释史中的“香草”意蕴.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