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知识梳理】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确立 (1)背景:自秦以后,随着皇权的不断加强,体系不断发生变化。 (2)确立: ①时间:时期。[来源:学§科§网Z§X§X§K] ②机构:三省是指、尚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 ③特点:三省之间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 (3)意义:提高了办事效率,又分割了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2.演变 (1)宋朝:设置“中书门下”作为宰相的办公机构,其长官为宰相,设枢密院掌管军政,设三司掌管财政。宰相只保留行政权。 (2)元朝: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六部归入中书省。 3.评价: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既明确了行政分工,又使三省相互牵制,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深远影响。 二、选官制度 1.战国至汉初:制度。 2.汉武帝时期:察举制和征辟制。 (1)原因:为适应和平年代的需要。 (2)内容: ①察举制是让各郡国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 ②征辟制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 (3)评价: ①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 ②容易任人唯亲,也容易形成小集团。 3.隋唐时期:科举制。 (1)背景:隋朝统一后,没落,依据门第选官的制度已不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需要。 (2)过程: ①隋文帝时分设不同科目推举人才。 ②隋炀帝时设进士科,以试策取士。 ③唐代时日臻完善,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 (3)影响: ①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②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高素质人才。 ③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三、监察与谏议 1.监察 (1)目的: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与效率。 (2)历程: ①秦朝:确立官员制度,由御史大夫掌管监察。 ②汉代:设御史府,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和弹劾百官;汉武帝设立刺史,负责监察地方官员。 ③明清:中央设都察院与六科给事中,合称“科道”;地方设有负责司法、监察的按察使司。 2.谏议 (1)目的:对皇帝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 (2)历程: ①隋唐: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可以对皇帝的做法提出不同意见。 ②宋代:出现了独立的谏官机构——谏院。 ③明清:没有了专门的机构,皇权高度加强。 3.评价 (1)作用: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不足: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权,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易错提醒】 1.元朝中书省与唐朝中书省本质是不同的 唐朝的中书省是决策机构,元朝的中书省是行政机构,它与唐朝尚书省职能类似,但是职权远大于唐朝的尚书省。 2.中国古代君权与相权并不一直是此消彼长 宰相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伴随始终。尽管君权与相权有此消彼长的时期,但总体上是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受到抑制、削弱,直至明朝废除丞相。 3.监察制度和谏议制度的区别 (1)从对象上看:前者是君对臣、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后者是臣对君的监督。 (2)从所处的地位上看:前者的机构、制度越来越完善,地位越来越重要;后者的作用越来越小,直至取消这一制度。 (3)出现这种区别的关键在于中国封建社会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其他机构和制度都是为加强皇权服务的。 【论从史出】 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 (1)集体宰相制——在秦汉三公九卿制的基础上,增加宰相人数,且相权一分为三,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2)分工明确——总结了汉朝以来内朝与外朝相互制约的经验,重设中央机构,使政令贯彻,效率更高。 (3)相互牵制——吸取了汉魏以来君权与相权长期争夺的教训,避免了专权与独裁。 2.影响 (1)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2)相权一分为三,有利于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强了皇权,同时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 (3)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规律 1.趋势 (1)选官标准:由以家世、门弟为选拔准标,逐渐演变为以学识、才能为选拔标准。 (2)选拔方式:由地方评议推荐的方式逐渐演变为以考试作为选拔的主要依据。 (3)选官原则:日趋严密,趋向制度化、公开、公平、客观。 (4)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 2.实质:将知识分子纳入皇帝的控制范围中来。 3.积极作用 1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员的权力,从地方豪门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和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2把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来源:学,科,网]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读史

hj****27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