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页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提高练习 单选题 1.军机处的设立进一步加强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军机处的职能是() A.协助皇帝处理政务B.负责监察百官 C.主管内阁六部D.掌握行政权 2.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之处是() A.参与政务,但没有决策权B.参与决策,负责朝廷事务 C.负责行政,安排地方事务D.统领军队,处理各种军务 3.古代中国曾存在这样一个机构“……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阙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盖隐然执政之府矣”。该机构是() A.中朝B.参知政事C.内阁D.军机处 4.“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督察院……事皆朝廷总之。”材料中的“我朝”指的是() A.汉朝B.唐朝C.明朝D.清朝 5.“品”是我国古代官更的级别,分一到九品。在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到了明代提升为正二品。这主要是因为明代() A.官员晋升制度化规范化B.官员层级设置调整 C.文官地位得到明显提升D.废丞相,权分六部 6.梁启超曾把中国古代的某一机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这一机构是() A.秦朝的太尉B.唐朝的中书省C.宋朝的通判D.清朝的军机处 7.雍正七年(1729)以后,清朝上谕经皇帝同意后,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发出:一种是明发上谕,通过内阁公布,称作“内阁奉上谕”,是属于有关国家重大政令需要中外臣民共知的;另一种是“寄信谕旨”,是以军机大臣奉旨的名义,也称“廷寄”,只限于少数臣工所应知而不适于公开的机密性谕旨。上谕的撰拟者应是()[来源:] A.中书省长官B.内阁大学士C.军机大臣D.礼部侍郎 8.嘉庆四年正月初八日谕:各部院衙门文武大臣,各直省督抚藩臬,凡有奏事之责者,及军营带兵大臣等嗣后陈奏事件,俱应直达朕前,不许另有副封关会军机处。各部院文武大臣:亦不得将所奏之事,预先告知军机大臣。嘉庆发布该上谕的目的是() A.协调军机处与其它部门的关系B.限制军机处的权力[来源:学+科+网] C.扩大军机处的权力D.准备废除军机处 9.“无编制、无定员、无预算,所有的大臣都是兼职面且要亲自跑腿,从法理上看是一个长期存在的临时咨询机构,但是实际上是权力的核心”。该机构是() A.唐代尚书省B.宋代三司使C.元代中书省D.清代军机处 简答题 10.明代,中国传统政治发生了重要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太祖初一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燮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 ——摘编自[清]张廷玉《明史》卷一〇九《宰辅年表一》 材料二阁臣至仁宣,以部院职、兼公孤衔地位骤显。也以票拟之预政形式,在明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之裁决权、执行权间构成一个中介程序。仁宣以来,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起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且综理庶务,少搀杂各部门本位之偏狭,平章政事,更能拿出较为公允贴切之意见,其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行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摘编自姜德成《明代内阁制浅议》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初中央官制演进的基本特点,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内阁阁臣的地位变化及其参政优势,分析对明代政治建设的积极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中央官制的发展趋势。 [来源:1ZXXK] 答案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军机处是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而设,初名军需房,后改名为军机处。军机处地处内廷,机构简单;军机大臣由皇帝钦定,有官无吏,品级不高;其职能是跪受笔录,传达皇帝诏令。故D选A 2.【答案】A 【解析】明代废丞相以来,不论内阁制还是军机处,都任用品秩较低官员,参与政务,但没有决策权,故A项正确;同理,故B项错误;两个机构都是皇帝的内侍机构,不是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故C项错误;两个机构都参与政治、经济、军事等事务,但不能统领军队,故D项错误。 3.【答案】D 【解析】中朝是汉武帝为加强皇权,选用一些亲信侍从如尚书、常侍等组成宫中的决策班子,故A项错误;参知政事是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故B项错误;内阁是明朝皇帝的内侍机构,没有决策权,故C项错误;“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厥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指的是这个机构最初是处理军务的机构,后来变成了一个与军国大事有关的机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就是雍正帝时处理对西北用兵事务的机构,后来发展成皇帝的侍从机构,故D项正确。 4.【答案】C 【解析】由材料“今我朝罢丞相”可知为明太祖朱元璋,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明朝而非唐朝,故B项

hj****27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