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针灸配穴处方(针灸专业).ppt / 文档详情
针灸配穴处方(针灸专业).ppt 立即下载
2024-12-16
约3.9千字
约62页
0
3.6MB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针灸配穴处方(针灸专业).ppt

针灸配穴处方(针灸专业).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57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四章针灸处方分析病因病机穴位的选择穴位的选择1.近部选穴:多用于治疗病变部位比较明确,比较局限的病症以及某些器质性病变。对于针感不明显的患者,从加强局部的刺激作用来看,更加适宜。配穴时重视局部同时要着眼于整体,局部与整体相结合。视物昏花:风池、翳明;
舌强不语:风府或哑门;
胃脘疼痛:至阳或胃俞;
前阴有疾:次髎或肾俞;
肩背疼痛:中府;
脊柱强痛:人中;
肛门脱出:气海;
腰骶损伤:膻中等。2、远部取穴部位3、辨证选穴:疾病牙痛
上牙痛:炙足三里七壮,针下关、颧髎。
下牙痛:合谷、颊车、大迎、中渚。
胃火牙痛:承浆、颧髎、颊车、合谷、内庭。
风热牙痛:承浆、颧髎、颊车、合谷、内庭、风池、曲池。
肾虚牙痛:承浆、颧髎、颊车、合谷、内庭、太溪。

大迎向上刺,颧髎直刺,合谷同侧刺,内庭对侧刺,太溪同侧刺。4、对症选穴:症状症状分门分门分门分门分门分门分门分门分门经验选穴经验选穴经验选穴经验选穴经验选穴1、按部配穴局部配穴法:
对于病变部位比较明确、比较局限的病症以及某些品质性病变,可以采用局部配穴法,以疏调局部的经络之气。
头痛配印堂、太阳、百会、头维;
面瘫配四白、地仓、颊车、下关;
胃痛配中脘、梁门、不容、承满;
膝关节病配膝眼、鹤顶、阳陵泉、阴陵泉。上下配穴法:
在针灸临床上应用最广。上指上肢或腰部以上,下指下肢或腰部以下。
《灵枢·终始》:“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上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足者取之腘。”前后配穴法:
又称“腹背阴阳配穴法”,是以躯体前后部位所在腧穴相互配伍的方法。《黄帝内经》称“偶刺”。左右配穴法:
由于十二经脉的循行是左右对称的,有的还具有左右交叉的特点为,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提出了“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的配穴方法。与《灵枢·官针》中的“巨刺”、“缪刺”相类似,故又称“交经缪刺法”。左右配穴法:
经络在人体呈左右对称分布,保持着相对的平衡。在病理情况下,如果一侧虚而不足,另一侧就显得实而有余。反之,如果一侧实而有余,另一侧就显得虚而不足。这就可以用左右配穴来补虚泻实。
《针经指南·标幽赋》:“交经缪刺,左有病而右畔取。”
左右配穴法既可以左右交叉取(左病取右或右病取左),也可以左右对称取(左右同取)。左右配穴法对于治疗头痛、牙痛、风湿痹痛、扭伤以及面瘫、半身不遂等病症常有独到之处。
疼痛发作针对侧,痿证后期刺健侧,以调节左右气血,促使经络平衡。
左右交叉配穴多用于治疗头面疾患。
左侧面瘫取同侧地仓、颊车,配右侧合谷、手三里;
右侧偏头痛取同侧太阳、头维,配左侧外关、足临泣。
左右对称配穴多用于治疗内脏疾患。
胃痛取双侧梁门、足三里;
咳喘取双侧肺俞、膏盲等。三部配穴法:
在病变的局部、邻近和远端同时选穴,配伍成方(古称“天、人、地三才”配穴法),应用极为广泛。2、按经配穴:本经配穴:
当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而未涉及其他脏腑、经脉时,即遵循“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的治疗原则,选取本经脉的腧穴配伍成方。
肺病咳嗽:中府、列缺、太渊、尺泽;
少阳头痛:率谷、风池、足临泣、足窍阴;表里经配穴:
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关系为依据的配穴方法。
是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理论制定的。
具体方法:某一脏腑、经脉有病,除选取本经脉的腧穴以外,同时配以表里经有关腧穴。
《灵枢·五邪》:“邪在肾则病骨痛……取之涌泉、昆仑”,也是病邪在肾以足少阴经和足太阳经腧穴配伍应用的实例。疾病同名经配穴法:
同名经“同气相通”的理论指导下,以手足同名腧穴相配。

《黄帝内经太素》:“手太阴、阳明之上有病,宜疗足太阴、阳明……足太阴、阳明之下有病,宜疗手太阴、阳明。”疾病子母经配穴法:
参照脏腑及十二经脉的五行属性,根据“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原则制定的配穴方法。交会经配穴法:
交会经配穴法即按经脉的交叉、交会情况来配穴。某一病变部位有数条经脉交会或某一病症与数条交会经脉有关,都可按此法配穴。

泌尿、生殖系疾患和妇科病多与任脉、足三阴经病理变化相关,故常取任脉的关元、中极配足三阴经交会穴三阴交治之。二、刺灸灸的选择:《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从内之外者,调其内;从外之内者,调其外;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
《灵枢·五色》:“病生于内者,先治其阴,后治其阴,反者益甚;其病生于阳者,先治其外,后治其内,反者益甚。”
《灵枢·周痹》:“痛从上下者,先刺其下以过之,后刺其上以脱之;痛从下上者,选刺其上以过之,后刺其下以脱之。”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针刺与艾灸虽然同属于外治法,但它们的作用不尽相同,临床上应有所区别。例如实热证一般只针不灸,虚寒证就应少针多灸。因此,针灸临床上必须根据具体病症酌情施术。选择用针、用灸,或针灸并用,决定用多针少灸或才少
查看更多
单篇购买
VIP会员(1亿+VIP文档免费下)

扫码即表示接受《下载须知》

针灸配穴处方(针灸专业)

文档大小:3.6MB

限时特价:扫码查看

• 请登录后再进行扫码购买
• 使用微信/支付宝扫码注册及付费下载,详阅 用户协议 隐私政策
• 如已在其他页面进行付款,请刷新当前页面重试
• 付费购买成功后,此文档可永久免费下载
全场最划算
12个月
199.0
¥360.0
限时特惠
3个月
69.9
¥90.0
新人专享
1个月
19.9
¥30.0
24个月
398.0
¥720.0
6个月会员
139.9
¥180.0

6亿VIP文档任选,共次下载特权。

已优惠

微信/支付宝扫码完成支付,可开具发票

VIP尽享专属权益

VIP文档免费下载

赠送VIP文档免费下载次数

阅读免打扰

去除文档详情页间广告

专属身份标识

尊贵的VIP专属身份标识

高级客服

一对一高级客服服务

多端互通

电脑端/手机端权益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