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新理学与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docx / 文档详情
新理学与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docx 立即下载
2025-08-16
约2.6千字
约8页
0
12KB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新理学与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docx

新理学与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3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新理学与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

论文摘要:金岳霖与冯友兰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他们以新(略)分析法为工具,通过重释理气、性情、理势、命运以及无极而太极等传统理学概念,建立了以理气观、性情观、法则论和天人关系论(略)本体论哲学体系.共同的学理基础和哲学工具,使他们对哲学中重要概念的规定基本相同.首先,理气概念是金岳霖与冯友兰哲学中的基础概念,是构成事物的本体要素.理的主要特征包括:⒈事物的所以然之故和所当然之则;⒉至善性;⒊永恒的非实体性.气的主要特征包括:⒈质料性;⒉纯形式化;⒊活动性.(略)念是金岳霖与冯友兰哲学中的核心范畴.性为共相,是事物的所以然之故;情为殊相,是事物的外在表现,二者之间是体用关系.宇宙中的事物无时不在主动地求尽性,试图达到与共相合一,实(略).在人性论方面,他们坚持性善论的价值取向,肯定人欲存在的合理性,认为只有通过自我修养才‘能实现境界的提升和人性的升华.再次,他们通过重释理势和命、运概念,展开法则论方面的阐述.就理势概念而言(略)学中,理为共相的关联,表现为事物变动的规律,势指现实个体的变动;而在冯友兰哲学中,理为事物的所以然之故和所当然之...JinYue-LinandFengYou-Lanarefamousphilosophersinm(omitted)esehistory.In1930sand1940s,withtheneo-realismandthemethodoflogisticanalysis(omitted)theyestablishedthenewontologicalphilosophicalsystemse(omitted)hreinterpretingtheTraditionalphilosophicalconcepts.TheconceptionofPrincipleandQi,theviewof(omitted)on,theviewofruleand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heavenandhumanarethetheoreticalframework.Be(omitted)hecommontheoreticalfoundationandphilosophi...目录:摘要第5-7页Abstract第7-8页导论第12-22页·研究综述第12-17页(一)研究的缘起及其意义(二)研究综述第12-17页·金岳霖与冯友兰哲学体系概述第17-22页(一)金岳霖哲学体系概述第18-19页(二)冯友兰哲学体系概述第19-22页第1章理气观—理气概念的比较研究第22-44页第1节能与真元之气的比较研究第23-32页·"能"与"真元之气"的规定性第23-25页·"能"与"真元之气"的比较研究第25-32页第2节理的比较研究第32-41页·式与理的规定性第33-35页·式与理的比较研究第35-41页第3节理气关系的比较研究第41-43页结语第43-44页第2章心性论——性情概念的比较研究第44-63页第1节普遍性情观的分析比较第45-55页·性情概念的规定性第46-47页·普遍性情观的比较研究第47-55页第2节金岳霖与冯友兰的人性论思想第55-62页·金岳霖的人性论思想第55-58页·冯友兰的人性论思想第58-60页·金岳霖与冯友兰人性论思想的比较研究第60-62页结语第62-63页第3章法则论——理势与命、运概念的比较研究第63-83页第1节理势概念的比较研究第64-73页·理势概念的规定性第65-66页·理势概念的比较研究第66-73页·小结第2节命、运概念的比较研究第73-83页·命、运概念的规定性第74-79页·命运观的比较研究第79-82页·小结第82-83页第4章天人关系——"无极而太极"概念的比较研究第83-107页第1节无极与宇宙的起源第85-89页·无极概念的规定性第85-87页·无极概念之比较研究第87-89页第2节"无极而太极"与宇宙的发展过程第89-99页·生生不息的宇宙过程第89-94页·自然向善的价值论取向第94-97页·体用一源的理论框架第97-99页第3节太极与宇宙之终极状态第99-104页·太极概念的规定性第100-102页·太极概念的比较研究第102-104页结语第104-107页第5章新理学与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第107-123页第1节新理学转型的基本理路第107-112页·在思想中立宗·在分析中转型第108-111页·在转型中传道第111-112页第2节新理学的基本特质第112-115页·共相世界与外在世界共存的基本立场第112-113页·与传统理学同构的哲学体系第113-114页·小结第114-115页第3节新理学与新王学的"外王"说的比较研究第115-122页·"良知坎陷"说与知识本体论简述第116-
查看更多
单篇购买
VIP会员(1亿+VIP文档免费下)

扫码即表示接受《下载须知》

新理学与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

文档大小:12KB

限时特价:扫码查看

• 请登录后再进行扫码购买
• 使用微信/支付宝扫码注册及付费下载,详阅 用户协议 隐私政策
• 如已在其他页面进行付款,请刷新当前页面重试
• 付费购买成功后,此文档可永久免费下载
全场最划算
12个月
199.0
¥360.0
限时特惠
3个月
69.9
¥90.0
新人专享
1个月
19.9
¥30.0
24个月
398.0
¥720.0
6个月会员
139.9
¥180.0

6亿VIP文档任选,共次下载特权。

已优惠

微信/支付宝扫码完成支付,可开具发票

VIP尽享专属权益

VIP文档免费下载

赠送VIP文档免费下载次数

阅读免打扰

去除文档详情页间广告

专属身份标识

尊贵的VIP专属身份标识

高级客服

一对一高级客服服务

多端互通

电脑端/手机端权益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