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25年贵州省遵义市仁怀市人力资源管理师四级理论知识全真模拟试卷及答案 第1题:单选题(本题1分) 《劳动合同法》于()起施行。 A.2006年1月1日 B.2006年5月1日 C.2007年1月1日 D.2008年1月1日 【正确答案】:D 【试题解析】: 《劳动合同法》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这部法律的颁布实施进一步明确了劳动合同的法律地位。 第2题:单选题(本题1分) 企业选择的薪酬政策必须和()一致。 A.市场上人力资源的平均价位 B.企业的薪资制度 C.企业的总体人力资源策略 D.企业经营目标 【正确答案】:C 【试题解析】: 对企业的薪酬管理来说,首先要明确企业的薪酬政策与目标,提出企业的薪酬策和薪资制度的基本原则,即应当明确企业是采用高薪资或低薪资政策,还是依照市场上人力资源的平均价位,将本企业员工的薪资控制在一般水平上。企业薪酬政策必须与企业的总体人力资源策相匹配,保持一致性。 第3题:单选题(本题1分) ()旨在对员工培训需求提供一个连续的反馈。 A.绩效差距分析模型 B.循环评估模型 C.全面任务分析模型 D.阶段评估模型 【正确答案】:B 【试题解析】: ①循环评估模型:旨在对员工培训需求提供一个连续的反馈,以用来周而复始地评估培训的需要;②全面性任务分析模型:指的是通过对组织及其成员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以确定理想状况与现有状况之间的差距,从而进一步决定是否需要培训和培训内容的一种方法;③绩效差距分析模型:策略与全面性任务分析法相似,但绩效差距分析方法是一种重点分析方法。 第4题:单选题(本题1分) 以下关于工作岗位分析的作用,说法错误的是()。 A.为岗位评价奠定了重要基础 B.为员工的素质测评提供依据 C.使员工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 D.能揭示出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正确答案】:B 【试题解析】: 工作岗位分析的作用有:①为招聘、选拔、任用合格的人员奠定了基础;②为员工的考评、晋升提供了依据;③是企业单位改进工作设计、优化劳动环境的必要条件,通过岗位分析,还可以揭示出工作中的薄弱环节;④是制定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进行各类人才供给和需求预测的重要前提;⑤是工作岗位评价的基础,而工作岗位评价又是建立、健全企业单位薪酬的重要步骤;⑥使员工通过工作说明书、岗位规范等人事文件,明确自己的工作性质、任务、职责和权限等。 第5题:单选题(本题1分) 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限需要而言,客观上存在着制约满足人类需要的力量,此种力量被定义为()。 A.劳动资源的稀缺性 B.消费资源的稀缺性 C.消费劳动资源的稀缺性 D.资源的稀缺性 【正确答案】:D 【试题解析】: 资源的有限性称为资源的稀缺性,或者更准确地说: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限需要而言,客观上存在着制约满足人类需要的力量,此种力量定义为资源的稀缺性。 第6题:单选题(本题1分) 下面不能够说明投资和收益之间的替代关系的是()。 A.人力资本投资与消费的替代 B.物质资本与培训资本的替代 C.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的替代 D.人力资本投资与收益的替代 【正确答案】:B 【试题解析】: 如果投资者一方投资的收益增加将导致另一方投资的收益下降,我们就称之为是互相替代的。人力资本投资中有多种替代关系,放弃眼前效用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时,产生了人力资本投资与消费的替代;当投资在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之间进行选择时,两者之间也是一种互相替代关系。 第7题:单选题(本题1分) 通过对生产技术条件的分析,在挖掘生产潜力以及操作合理化的基础上,采用分析计算或实地测定来制定定额方法的是()。 A.经验估工法 B.统计分析法 C.类推比较法 D.技术定额法 【正确答案】:D 【试题解析】: 企业制定劳动定额的基本方法包括:①经验估计法;②统计分析法;③类推比较法;④技术定额法。其中,技术定额法是通过对生产技术条件的分析,在挖掘生产潜力以及操作合理化的基础上,采用分析计算或实地测定来制定定额的方法,是一种比较先进和科学的方法。 第8题:单选题(本题1分) 有下列哪一情形的可以终止劳动合同()。 A.劳动合同期满 B.用人单位没被宣告破产 C.用人单位正常营业 D.劳动者想离职 【正确答案】:A 【试题解析】: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终止劳动合同:劳动者合同期满;劳动者开始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劳动者死亡,或者宣告失踪的;用人单位被依法宣告破产的;用人单位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或者用人单位决定提前解散的;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9题:单选题(本题1分) 货币政策的基本手段是(),直接目的是调控利息率,最终目标是通过利率的变动影响投资、消费和政府支出,达到增加或降低有效需求,使总供给与总需求趋于均衡。 A.调节征税标准 B.调节物价水平 C.调节贸易

小宏****aa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