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15灰雀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一篇:2015灰雀教学设计与反思2015灰雀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1.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郊、散”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等14个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3.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内容。2.引导学生透过人物的言语和神态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学习单元导读,了解名人,回顾各自了解的名人,初步认识名人,从平凡的生活中认识名人,感悟名人的崇高与伟大。布置单元阅读内容--读名人故事,了解名人。二、板书课题,就课题提问灰雀是什么样的?课文围绕灰雀主要写了谁和谁的什么事?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整体感知,理清课文脉络。重点指导读准“散(sàn)步”、“胸(xiōng)脯(pú)”、“白桦(huà)树”。注意“诚”“病”“蹦”要读后鼻音。课文围绕灰雀主要写了列宁和一个小男孩的事。结合课前查阅资料,大致交流对列宁的了解和印象。四、品析课文1-2小节5灰雀教学设计与反思1、看图感受灰雀的可爱,画出描写灰雀可爱的句子,品析。交流各自从哪些词感受到灰雀的可爱:如“粉红深红来回跳到婉转地歌唱非常”等感受灰雀的样子可爱,活泼欢快,充满着升级和活力,结合书上插图,从灰雀所处的环境来感受灰雀的可爱。严寒的冬天,万物凋零,高大的白桦树枝头就是灰雀的舞台,他们尽情歌唱,来回跳动,给这个公园带来了活力。角色体验,读中感悟灰雀的欢快可爱,激发孩子们对灰雀的喜爱之情,推己及人,充分感受列宁和小男孩对灰雀的喜爱。2、这样的灰雀,是谁的最爱?读句子“列宁每次走到百花树下......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从“每次......都......经常......仰望”体会列宁爱灰雀。结合上文,理解“每次”的具体含义。“他每天到公园散步。”也就是他天天都来看这些灰雀。这些灰雀给列宁带来了什么乐趣呢?“有一年冬天,列宁在郊外养病。”创设情景,读描写灰雀的句子,想象病中的列宁看到这些灰雀,仿佛......(如,忘记了病痛;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列宁对灰雀不仅是人对鸟的喜爱,更多是一种关于生命的对话。3、师引读“一天,列宁又来到公园,走到白桦树下,发现......生读”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从”找遍了“"没有找到”感受列宁的担心,焦急,失望......结合上文,列宁在养病,病中的列宁“找遍”了树龄,想象,他在每一树下,仰望......在每一棵树下,低头寻觅......4、结果,这只灰雀找到了吗?读文“第二天,列宁又来到百花树下,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质疑:列宁是怎么找回这只灰雀的?从中你体会到什么?五、指导书写生字。5灰雀教学设计与反思独体字“步”、“者”书写时笔画要舒展。第二课时一、回顾齐读课题,复习提问,这是三只什么样的灰雀呢?可是,当列宁发现了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他是心情怎样?做了些什么?二、研读课文三--10小节1、自由读文,读好人物对话的语气,体会心理2、第一次对话“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没......我没看见。“联系上文,角色体验,读出列宁的担忧和焦虑。结合生活体验,体会省略号的用法,读出孩子说话时吞吞吐吐的语气。引导感悟:小男孩的回答,让列宁听出了他什么样的心声?如:愧疚,知错,善良。从男孩的回答中,你们听出了什么?那只失踪的灰雀到底去哪儿了?比较,灰雀非常惹人喜爱,不仅吸引了列宁也吸引了小男孩。列宁爱灰雀,是仰望它们,看它们在枝头自由跳动,听它们婉转地歌唱,男孩喜爱灰雀,于是,把灰雀”捉“走了。联系课文《两只鸟蛋》,感悟和鸟类和动物的相处之道。3、第一次对话,列宁听出了名堂,”找“到了灰雀在哪儿,他是怎么成功找回灰雀的呢?指名分角色读列宁和小男孩的对话。从对话中,感悟列宁对灰雀的牵挂,失踪的惋惜,以自己对灰雀的浓情震荡着同样爱灰雀的善良男孩的心,终于,让男孩克服自我,做出了有力的承诺”一定会飞回来!“4、练读对话,体会人物心理。三、研读课文第11--13小节1、鸟儿重回大自然,又在枝头欢蹦乱跳地歌唱,列宁的心情怎样呢?2、然5灰雀教学设计与反思而更让列宁高兴的是什么呢?3、此时此刻,这个在树下低着头的男孩,心情很复杂,他想......联系课文,引导孩子们从男孩的角度感受列宁的循循善诱和善解人意,岁孩子的尊重理解,对孩子的真爱。四、总结深化各自谈收获和体会。五、拓展延伸读列宁的故事,阅读其他名人的故事。教学后记:《蜜蜂引路》让孩子们对伟人列宁的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有了深刻的印象,教学中,主动联系旧知,温故

是你****元呀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