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残游记》教学设计(大全5篇).docx 立即下载
2025-08-26
约1.3万字
约23页
0
28KB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老残游记》教学设计(大全5篇).docx

《老残游记》教学设计(大全5篇).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8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老残游记》教学设计(大全5篇)

第一篇:《老残游记》教学设计课前预习:1.了解文学常识:①《老残游记》及作者刘鄂的相关资料。②胡适的相关资料。2.写出阅读本文时遇到的生字词并注音。3.记录遇到的疑惑。相关课程标准:“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观点。2.品味比喻、通感修辞的作用。3.学习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评价任务:1.预习展示,多层次展示课下预习的成果。2.自读课文,思考三个问题整体感知课文内容。3.精读课文,从比喻和通感的角度引导品味语言。4.比较阅读。教学过程:一、预习展示,学生根据自己课下预习情况展示自己的成果。或文学常识或字词或课文内容的初步理解。二、自读课文,从以下几个问题整体把握课文内容。1.在课文中,作者从不同的方面,主要阐释了自己的哪些观点?明确:无论写人还是写景都要写出个性的差别,写出个别性质;描写要有精细的观察作根据;表现无可见形象的音乐,不能不用具体物事作譬喻;赞赏白描。2.作者引用了一段《老残游记》中的景物描写为例证。这一段文章好在哪里?明确:从中得出结论:“不但人有个性的差别,景物也有个性的差别。我们若不能实地观察这种个性的差别,只能有笼统浮泛的描写,决不能有深刻的描写。”这里的目的是从正面把自己的主张加以阐明了。(提示:有了例子,再进行阐释,从对于例子的具体分析中把论点阐释清楚,也是一般的评论文章常用的手法。)在这里,作者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明确: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前文那首诗歌和散文对比,一正一反,正反对比,引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3.作者亮出他的论点后,却不进一步加以阐述,而是又去谈《老残游记》里的“千佛山倒影”,这是为什么呢?明确:先是从正面说明实地考察的重要性,接着又从反面说明,如果不实地考察,就抓不住特点,也就只能用一些套语了。而“因袭的词章套语决不够用来描写景物,因为套语总是浮泛的,笼统的,不能表现某地某景的个别性质。”胡适还特别指出就是老残也难免有偶然的错误,其原因就是“作者误记”,当然是实地考察不严所致。同样是为了论证课文的中心论点。三、精读课文节选《老残游记》中一个非常精彩的片断——王小玉说书,请同学们按小组讨论:刘鄂的这段描写好在哪里?讨论后明确:对王小玉声腔音韵的形象描摹。这是语言运用的艺术美,表现在演唱技艺的具体描绘之中。在文章的后半部分里,作者运用大量的比喻构成通感,把无形的声音之美变成了有形的物象之美,写得酣畅淋漓,一波三折,读来栩栩如生,亲切感人。第一个层次,初唱时的妙境。第二个层次,曲声的拔尖。第三个层次,曲声的回环转折。第四个层次,曲声的千回百折。第五个层次,曲声的低细。第六个层次,曲声的忽又扬起。第七个层次,曲声的并发。除了听觉之外,作者还把听觉形象变作视觉形象,把王小玉的演唱技艺的精湛美妙的艺术境界刻画得有声有色,栩栩如生,达到了极致的地方。正如作者所写的那样,听众的耳朵都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唱到这里,曲声的内容最丰富,最多彩,最漂亮,最引人,作者也写得最生动,最形象,最精彩,最诱人。不但有很具体的可视性,还有很具体的可听性。四、比较阅读,用比较阅读方法,进一步体会比喻的作用,提高文学鉴赏能力。以胡适的个性差别说,分析《琵琶行》与王小玉例各自表现音乐的特点。明确:两篇文章比喻的共同点:总的就是胡适说的音乐只能听,无可视形象,不容易用文字表现,所以要用许多具体的物事来譬喻;喻体多为美好的事物,且都有一系列的比喻,产生叠加效应,使所喻事物的特征显得鲜明;都表现了音乐的从高到低,从低到高。写出事物的个性差别、个别性质,不作笼统、浮泛的描写,这是胡适更为重要的观点。以此具体分析两篇的比喻如下:1.《琵琶行》重在表现琵琶乐声本身的音乐质地。2.王小玉例重在表现那节节攀高,又节节降低,再从无到有,由低忽高的美妙唱调给人的极致感受,因此喻体除了有可见的视觉形象外,主要还呈现了内部感官的反应,而且恰切地运用了夸张修辞手法。3.《琵琶行》很好表现了音乐停息后,听者的情绪体验仍在延留,仍沉浸在艺术享受中,但未用比喻;王小玉例未写“延留”。4.通过其他感觉,特别是内部感官的感觉来体验音乐的听觉感受,即“通感”。在通感上王小玉例突出得多。5.比喻由低忽高,《琵琶行》用银瓶破裂,听觉、视觉结合,重在音乐质地的贴切转换;王小玉例用忽地五光十色、天女散花的东洋烟火,仍重在通过视觉形象获得对音乐的感受。五、达标测试完成《助学》P391-4。六、布置作业1.完成《助学》剩余内容
查看更多
单篇购买
VIP会员(1亿+VIP文档免费下)

扫码即表示接受《下载须知》

《老残游记》教学设计(大全5篇)

文档大小:28KB

限时特价:扫码查看

• 请登录后再进行扫码购买
• 使用微信/支付宝扫码注册及付费下载,详阅 用户协议 隐私政策
• 如已在其他页面进行付款,请刷新当前页面重试
• 付费购买成功后,此文档可永久免费下载
全场最划算
12个月
199.0
¥360.0
限时特惠
3个月
69.9
¥90.0
新人专享
1个月
19.9
¥30.0
24个月
398.0
¥720.0
6个月会员
139.9
¥180.0

6亿VIP文档任选,共次下载特权。

已优惠

微信/支付宝扫码完成支付,可开具发票

VIP尽享专属权益

VIP文档免费下载

赠送VIP文档免费下载次数

阅读免打扰

去除文档详情页间广告

专属身份标识

尊贵的VIP专属身份标识

高级客服

一对一高级客服服务

多端互通

电脑端/手机端权益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