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会东县改革开放30年科技工作回顾 第一篇:会东县改革开放30年科技工作回顾发展会东科技事业促进建设小康社会——会东县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科技工作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在会东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科技工作立足科技服务经济建设第一要务,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县战略”,不断强化科技管理,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使全县的科技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有了较大提高,科技进步有力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科技工作也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崭新篇章,先后获得“四川省科普示范县”、“四川省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凉山州科技工作先进集体”等多项殊荣。广大科技工作者经过30年的实践,现已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会东特色的科技工作新路子。短短三十年,会东科技以其盎然蓬勃的生机融入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为建设小康会东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改革开放30年来,会东县科技局历任领导带领一班人始终秉承团结一致,负重奋发、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和科技创新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不同时期党和国家及省、州(地区)、县的科技方针政策,全力服务于我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推动了全县经济及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充分发挥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领导作用。一、科技机构和体系得到充实和完善,科技人才队伍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会东县科技局的前身是县科学技术委员会和县科学技术协会。1959年,会东县正式成立县科学技术委员会,1962年在全国大精简、大调整的形势下被撤销,改革开放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工作,建立健全了科技组织机构。1977年,乘全国科技大会即将召开的东风,恢复了县科委,并配备主任和专职办事人员,时有职工3人。1980年与刚成立的县科协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办公形式。1983年机构改革时,科委、科协分别设立。1995年,科委、科协合署办公。1998年6月,县科委和科协合并,更名为会东县科技局,内设办公室、科技股、科普股三个股室,有职工8人,是县政府的科技管理职能部门,其机构独立,职能健全。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成立了“会东县科技工作领导小组”,由县上的主要领导任组长和副组长,县级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组员,负责全县科技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对涉及全县经济、社会的重大科技问题进行决策。同时,全县各乡(镇)村配备了科技副职,恢复和建立了农技推广站、畜牧站等技术推广服务机构。科协科普组织健全,现有县级协会、学会(研究会)和基层科协组织71个,会员6320人。全县从上到下,有了专门负责抓科技工作的机构和领导,形成了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科技示范推广、科技服务、科普宣传与培训的一整套科技体系,使科技工作迈上了健康规范的发展轨道。改革开放前,我县科技人才队伍严重缺乏,其管理也是松散型管理。1980年3月,根据国务院颁布《工程技术干部技术职称暂行规定》和《农业技术干部技术职称暂行规定》要求,我县对科技人才的管理体制作了新的规定,实行在县委的领导下,科技人员的培养、考核、晋升、奖惩均由科技管理部门负责,工作调动、分配等由组织人事部门负责,并于同年开展了全县的科技人员职称套改、评定、考核、晋升工作,通过职称改革,调动了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增强了专业技术人员的竞争意识。同时,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大力加强科技人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使科技人员的队伍迅速发展壮大,县委、县政府也高度重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大力实施了“人才强县”战略,通过多种方式增加了全县科技人才总量,不断提高科技工作水平和能力,使科技人才队伍整体实力不断得到增强。改革开放初期,为了解决科技人员知识老化问题,在县委、政府的统筹下,县级各部门和单位主要采取以办技术培训班,进修学校,函授大学、电视大学、委托大专院校培训以及自修等形式,对科技人员进行了继续教育,更新知识,理论深造。近年来,主要采取送出去,请进来,集中培训,网络教育以及把一部分优秀科技人员放到重要的领导岗位上锻炼等方式,对广大科技人员进行知识和业务更新培训。通过学习,广大科技人员普遍提高了业务技术水平,增强了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到1989年,原由科技部门负责的科技人员职称管理职能又划归人事部门。据统计,截止2007年底,全县共有专业技术人员3344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61人,中级职称的1020人,初级1645人;按专业分,农林牧水科技人员290人,医疗卫生专业人员452人,文教专业人员2511人,其他专业技术人员91人。这些科技工作者为全县科技工作的开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二、科技管理工作日趋完善,科技投入不断增加。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对县域经济的贡献率逐年增加,到2008年上半年,科技对我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了46%,位列全州前列。全县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科技事业蓬勃发展,30年

Ja****23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