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几何图形教学设计 第一篇:几何图形教学设计第12课时教学内容:图形的认识与测量(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分类、比较、辨析,使学生巩固直线、射线、线段和各种角以及垂线和平行线的有关知识,进一步认识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画出相应的图形。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及空间观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自主整理的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将分类、比较、辨析的内容进行整理、归纳。教学难点:突出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教学过程:【谈话导入】教师:从今天起,我们复习图形与几何初步知识。这节课先复习线与角及平面图形的知识(板书课题)。【归纳整理】1.复习直线、射线、线段。出示问题1:直线、射线和线段有什么区别?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有几种位置关系?①用直尺把两点连接起来,就得到一条线段;把线段一端无限延长,可以得到一条射线;把线段两端无限延长,可以得到一条直线。②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与联系:③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④组织学生做教材第2题第(Ⅰ)小题。2.复习角。展示问题2:我们学过的角有哪几种?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②角的大小要看两边叉开的大小,叉开得越大,角越大。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所画出的长短没有联系。3.复习三角形、四边形、圆。出示问题3:说一说什么是三角形和四边形?圆有什么特点?教师指名学生说出每种图形的特征。④还能用其他的方法表示三角形、四边形的分类吗?指名学生把写的过程予以汇报。教师加以总结,展示教材第1题的图示。【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第13课时教学内容:图形的认识与测量(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周长和面积的含义,知道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2、过程与方法:经历回顾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深对公式推导的认识,培养学生借助直观图进行合理推理的能力。教学重点:掌握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含义及其计算公式。教学难点:理解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不同含义;根据平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联系构建知识网络。教学过程:【谈话导入】教师: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有关知识对于我们来说是不陌生的,怎样系统地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呢?这就需要我们共同回顾与整合。(板书课题:图形的认识与测量(2))【复习回顾】1.周长和面积的含义。(1)周长周长:围成一个图形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周长的单位: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等。由于周长是计量物体周围长度的总和,故采用长度单位。(2)面积面积:物体的表面或围成平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常用的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3)比较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教师:半径为1㎝的圆的周长比面积大,这种说法对吗?综合学生回答,使学生明确:周长和面积的意义不同,单位不同,不能比较大小。2.周长和面积的计算。长方形C=2(a+b)S=ab正方形C=4aS=ab平行四边形S=ah三角形S三角形=梯形S梯形=圆:C=2πrS=πr2。【课堂小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畅所欲言。【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第14课时教学内容:图形的认识与测量(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知道它们的特点。2、过程与方法:经历对立体图形的认识,体验直观观察,实践操作等学习方法。使学生会辨认从不同方向看物体的形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强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学重点:理解三视图及正方体、长方体的特点。教学难点:圆柱与圆锥的特性及其联系与区别。教学过程:【复习回顾】立体图形的认识1.课件出示教材第4题的一组图形,让学生观察。2.指名学生说说各立体图形的名称和特点。3.指名学生说一说图中各个字母表示的是什么。4.长方体与正方体。①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点②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6.圆柱和圆锥。教师:圆柱和圆锥各有什么特点呢?你能说一说吗?组织学生观察,书面写一写,小组议一议。指名学生汇报,引导学生逐步归纳,并板书:圆柱:三个面,上下两个圆是底面,侧面是一个曲面。圆锥:两个面,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课堂作业】做教材练习十八第9题。(1)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2)指名学生说一说,再进行集体评议。【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第15课时教学内容:图形的认识与测量(4)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复习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加深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和概括化。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

一条****贺6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