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培植绥德经济新的增长极.docx 立即下载
2025-08-26
约2.4万字
约41页
0
41KB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培植绥德经济新的增长极.docx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培植绥德经济新的增长极.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36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培植绥德经济新的增长极

第一篇: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培植绥德经济新的增长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培植绥德经济新的增长极郭丁瑄绥德地处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黄河中游地区,远在距今约五、六千年前的仰韶、龙山文化时期,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因其特殊的地理位臵,历代曾多次设立郡、州等县级以上建制,清雍正三年设直隶州,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和五十年代初,国民党和共产党都曾在绥德设立管辖若干县的行政专员公署。绥德在陕北政治、经济、军事、交通等方面具有重要地位,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绥德厚重的文化底蕴、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个性鲜明的民间艺术和众多的文物古迹,广为人知的“秦汉名邦”“天下名州”“旱码头”等赞誉之词,无不体现了人们对绥德文化的崇敬、激赏之情。改革开放以来,绥德的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依靠历届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不懈努力,依靠财力相对薄弱的情况下难能可贵的资金投入,依靠绥德人民与生俱来的文化自觉,绥德的文化事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成为榆林市唯一的被国家文化部命名的“全国文化先进县”,是国家级民间艺术“秧歌之乡”、“唢呐之乡”、“民歌之乡”和“石雕之乡”。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绥德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尚处于起步阶段,经济总量小,底子薄,缺乏有影响的骨干企业和稳固的财源;与榆林北部县区相比,我们无法依托地下资源获得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绥德独特而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尚未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价值,文化旅游尚不能称之为产业,在县域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很小。在即将跨入“十二五”之际,我们必须重新梳理绥德的文化旅游资源,摸清底子,创新思路,强化措施,在发展壮大文化事业的同时,加速推进文化旅游产业,使之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成为绥德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一、以保护利用为目的,重新梳理优势文化旅游资源作为全国文化先进县,绥德的文化旅游资源是丰富的、厚实的,梳理和解读其中的优势资源,是发展绥德文化旅游产业的基础和必要前提。绥德汉毫无疑问,“绥德汉”是导致绥德“有名”的重要元素,是黄土文化长期演化发展的精神积淀,是一种具有垄断性的独特的文化资源。其独特性在于:从外貌、型体方面看,绥德汉具有中国北方男子典型的阳刚之美,绥德汉高大健壮,风骨俊逸,五官轮廓棱角分明,“帅气”“养眼”是绥德汉给人最为普遍的第一印象。从性格、气质方面看,绥德汉重义气、讲友情,敢爱敢恨,不屈服于权贵,敢于仗义执言。最为著名的例子,是当时已罢枢密使之职的南宋名将韩世忠,敢于当面质问陷害岳飞的奸相秦桧:“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清同治年间,绥德知州成定康(湖南人)曾在其《重修武庙碑记》中谈及绥德汉的秉性:“其民厚重直质。以善道之,则笃于仁义;以猛驱之,则刚毅果敢者,诚莫绥若也”。从生活态度上看,绥德汉乐观放达,坚韧不拔,穷而不卑,达而不傲,敢为天下先。绥德汉勤劳,能吃苦,勇于担当。《绥德直隶州志》(光绪本)曾这样描述绥德汉的勤劳和吃苦精神:“农人春耕秋获,三时皆勤苦相习。至冬稍暇,犹以糞、种奔走田间,故谓终岁勤动也”。从群体禀赋和兴趣指向上看,绥德汉注重教育,崇文尚武,热爱艺术,聪敏灵秀。从古至今,绥德多出将领、文士、艺术家、教育家。绥德汉既有粗犷剽悍的一面,更有儒雅文静的一面,能成大事,也看重细节,着眼长远,也注重当下;尚武与崇文兼具,豪放与婉约并存。“绥德汉”是中国古代各民族长期交融的产物,是绥德最引人注目的文化名片,也是绥德最重要的文化资源。以“走近绥德汉,感知汉民族”为主题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我们可以进行许多有益的探索。绥德民间艺术绥德是举世公认的陕北民间艺术荟萃之地和代表性区域,其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是陕北文化中最为亮丽的部分,也是发展绥德文化旅游产业最核心的优势资源。绥德秧歌是陕北祭祀文化、宗教文化、节庆文化、服饰文化以及陕北民间习俗、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的综合展示,是陕北秧歌中最系统、最完整、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一支。有资料显示,经过历时二十多年的六次大普查,已整理出15种常见的陕北大秧歌、120多种秧歌场图以及300多首九曲秧歌、谒庙秧歌等唱词,产生了吴继业、李增恒、苏树旺、苏贵堂、贺俊义等一大批秧歌表演艺术家。绥德秧歌是农耕文化的真实写照,具有明显的祭祀文化痕迹,同时也保留了红色文化艺术的经典。上世纪四十年代兴起的新秧歌运动,抗大及鲁艺文工团来绥,极大地推动了绥德新秧歌运动的发展,象征工农团结的镰刀斧头成为秧歌队伍中醒目的标志。《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秧歌剧成为群众喜爱的经典节目广为流传。秧歌这一本土艺术被赋予更多的政治功能,作为一种先锋艺术,借助革命的力量迅速推向全国,被广泛运用于庆祝胜利、欢送新兵、新春拜年等各种重要场合。绥德秧歌比较集中地体现了黄土文化广场艺术和舞蹈艺术的精
查看更多
单篇购买
VIP会员(1亿+VIP文档免费下)

扫码即表示接受《下载须知》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培植绥德经济新的增长极

文档大小:41KB

限时特价:扫码查看

• 请登录后再进行扫码购买
• 使用微信/支付宝扫码注册及付费下载,详阅 用户协议 隐私政策
• 如已在其他页面进行付款,请刷新当前页面重试
• 付费购买成功后,此文档可永久免费下载
全场最划算
12个月
199.0
¥360.0
限时特惠
3个月
69.9
¥90.0
新人专享
1个月
19.9
¥30.0
24个月
398.0
¥720.0
6个月会员
139.9
¥180.0

6亿VIP文档任选,共次下载特权。

已优惠

微信/支付宝扫码完成支付,可开具发票

VIP尽享专属权益

VIP文档免费下载

赠送VIP文档免费下载次数

阅读免打扰

去除文档详情页间广告

专属身份标识

尊贵的VIP专属身份标识

高级客服

一对一高级客服服务

多端互通

电脑端/手机端权益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