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发热护理常规 第一篇:发热护理常规发热【护理评估】1、评估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注意热型病程及伴随的症状,观察皮肤有无出疹、出血点、麻疹、黄染等。2、评估患者意识状态。3、评估患者皮肤的温度、湿度及弹性。【护理措施】疑似传染病时,先行一般隔离,确诊后按传染病隔离要求隔离。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对于烦躁不安、神志不清、谵妄、惊厥者,加床栏防止坠床,必要时使用约束带。给予高蛋白、高热量、丰富维生素易消化食物,少食多餐。鼓励多饮水,出汗多时注意补充含盐饮食。4、体温在39℃以上者遵医嘱给予物理或药物降温,在头部、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处置冰袋,或采取32-36℃温水擦浴,或采取冰盐水灌肠,如患者寒颤应停止降温。5、经物理降温无效者,遵医嘱给予药物降温,但对原因不明的高热,慎用药物降温,对老年、体弱、婴幼儿应注意用药剂量。6、高热期间监测生命体征,体温在39℃以上者每四小时测量一次;体温在38.9~38.0℃者每日测量四次;体温在37.9~37.5℃者,每日测量三次,正常后每日测量三次测量三天。遵医嘱给予物理或药物降温,半小时后复测体温并观察降温效果。保持衣服和盖被适中,大量出汗要及时更换衣服,体温骤降时注意保暖。避免直接吹风,避免受凉。8、保持口腔、皮肤清洁。9、及时采集各种标本。第二篇:发热病人的护理发热病人的护理据发热程度可分为:(以口温为准)低热:<38℃,多见于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热;中等热:38~38.9℃,多见于急性感染;高热:39~41℃,见急性感染;过高热:>41℃,如中暑。据体温变化常见热型分为:1、稽留热:体温高达39℃以上。波动幅度<1℃。见于伤寒、肺炎。2、间歇热:体温骤升至39℃以上,而后降至正常以下,经一个间歇后,再规律地交叉出现,见疟疾。3、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于2~3℃。而最低温度始终高于正常。见败血症。4、不规则热:一日间体温变化极不规则,且持续时间不定。见于流感、肿瘤病人发热。人体最高耐受热约40.6~41.4℃。高达43℃则极少存活。因此,护士对发热病人应密切观察及护理:1、应注意对高热病人体温的监测:每4小时测量体温一次,待体温恢复正常三天后可减至每日2次。同时密切观察其他生命体征,如有异常情况,应立即通知医生。2、用冰袋冷敷头部,体温>39.5℃时进行酒精擦浴或药物降温,降温半小时后测体温并记录。3、补充营养和水分:高热时,由于迷走神经兴奋降低,使胃肠活动及消化吸收降低;而另一面,分解代谢增加,营养物质大量消耗。引起消瘦、衰弱和营养不良。因此,应供给高热、高蛋白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并鼓励病人进食,对不能进食者,必要时用鼻饲补充营养,以弥补代谢之消耗。高热可使其机体丧失大量水分,应鼓励病人多饮水,必要时,由静脉补充液体、营养物质和电解质等。4、加强口腔护理:长期发热病人,唾液分泌减少,口腔内食物残渣易于发酵、促进细菌繁殖,同时由于机体抵抗力低下及维生素缺乏,易于引起口腔溃疡,应加强口腔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5、高热病人由于新陈代谢率增快,消耗大而进食少,体质虚弱,应卧床体息减少活动。在退热过程中往往大量出汗,应加强皮肤护理,及时擦干汗液并更衣以防感冒。6、高热病人体温骤降时,常伴有大量出汗,以致造成体液大量丢失,年老体弱及心血管病人极易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四肢冰冷等虚脱或体克表现,应密切观察,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应立即配合医生及时处理,不恰当地使用退热剂,可出现类似情况,应慎用。第三篇:发热病人的护理【摘要】:对发热病人,根据发热不同阶段的特点和临床表现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可以减轻发热时对机体的危害,消除病人的不良心理反应,有利于对病人的诊断和康复。【关键词】发热感染护理发热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它在疾病的不同阶段或因疾病不同而表现为不同的形式[1]。病人由于细菌、病毒的感染,以及体内水分和营养物质大量消耗,常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全身无力、精神倦怠、胃纳差等症状。因此,要加强对发热病人的护理,以减轻发热时对机体的危害。1发热的分期发热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体温上升期,其特点是产热大于散热,病人表现为皮肤苍白,干燥,无汗和畏寒,有时伴续战,第二阶段为高热持续期,其特点是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上趋于平衡,体温持续在较高转状态,病人表现为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和心率加快。第三阶段为退热期,其特点是散热增加而产热降至正常水平,体温趋于正常。2发热期护理护理原则为根据发热的分期,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以保证病人的舒适。2.1体温上升期因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皮肤温度降低,病人可出现畏寒、颤抖、皮肤苍白等。此期应注意给病人保暖,加盖被子,脚部放热水袋,同时给服热饮料,以造成较温暖的内部及周围环境,从而缩短畏寒、颤抖的时间,而使肌肉剧烈活动产生的热量减少,使体温升高幅度减少。2.2高热

是来****文章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