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把课堂留给学生 第一篇:把课堂留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教研活动心得体会语文加入时间:2012-11-12ywlg点击:315评论数:我要评论(0)2012年10月8日-9日,我校与青岛二中合作开展了一次“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研讨活动,通过聆听李晓轮(青岛二中教务处主任)主任的讲座,并且有幸参加了和青岛二中于卓琳老师(语文特级教师)的同课异构(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8课《咬文嚼字》)活动,特别是课后的研讨活动,来自新疆师大附中、新疆农大附中、新大附中、实验中学的老师,乌鲁木齐市教研中心语文教研员岳学贤老师等人的发言,更是给了我众多的启发和思考,让我不得不去考虑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加快推进“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和模式。在这里我想主要谈几点自己关于备课的思考。(一)教学目标从层次上来讲,教学目标应当包括单元教学目标、文本教学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三大板块,从内容上来讲,教学目标应当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价值目标等。走进教室,打开课本,我们的老师总是本能性的满堂灌,总是担心学生的能力不够,总是觉得学生的积累太少,一切的一切都要老师口传手授,恨不能把老师所知道的全部知识灌入学生的大脑里。所以一节课从头到尾都是老师一个人喋喋不休地说个没完没了,板书写了一板又一板,学生只顾埋头苦“记”笔记,根本无暇思考,结果是笔记本记了好几本,遇到问题却是一问三不知,让老师倍感失落和失望。其实不是学生没记住,而是学生没时间记,老师上课讲的那些知识就像浮云一样从眼前和耳畔飘然划过,没有留下一丝一号的痕迹。学生实际上只是做了一台会说话的复印机,或者是一座有思维的储藏室。一篇课文到底要教给学生些什么,一堂课下来到底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多少,这些看似寻常的问题,如果深究起来,恐怕没有几位老师能够予以清晰的回答。大家总是习惯性的全面开花,什么都讲,面面俱到,唯恐落下一些知识点。如果每篇课文都是这样的话,大量的时间就被浪费了,就要做很多无用的重复工作,而且容易给学生造成厌倦感,老师也有疲惫感。所以,备课之前务必要阅读单元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明确了之后,再把单元教学目标分散到本单元的每一篇课文中间去,之后再把文本教学目标分散到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再具体落实到段落,这样一环套一环,不但层次清楚,而且化繁为简,大大减轻了课堂教学承受的重荷,课堂内容清楚,目标明确,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举例说明一下,比方说小说单元教学,小说教学目标不外乎就是环境描写、人物塑造、故事情节和作品主题,如果把这四部分内容在每一篇课文中都要讲得面面俱到的话,一篇课文恐怕两个星期都讲不完,我们完全可以把这四部分内容分解开来,将教学内容与课文的特点结合起来(比方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侧重环境描写,而《装在套子里的人》则侧重人物形象的塑造),每篇课文承担一个重点部分,同事穿插其他的内容,这样不但轻松的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每篇课文都显得有主次之分,让学生可以清楚的知道这一节课到底讲了些什么。老师轻松,学生轻松,收获丰富,何乐而不为呢。再比如,我们在讲授文言文的时候,老师总是拿着语文书一行行,一个字一个字给学生翻译,一节课下来老师累得口干舌燥嘴角发麻,学生累得头昏脑胀手腕发麻,课文的行间,天头,地脚,侧页记得满满当当,可是学生能够记住多少呢?我们的老师有办法,让学生像背诗词一样背诵注解,然后出卷考试。不错,这样确实可以让学生记住大量的实词和虚词,为了应付我们的月考、期中考、期末考当然是非常有效的,但是我们的目标是迎接最后的高考,高考考查的是知识点的积累、迁移和应用,这个时候如果仅仅是把课文的注解背得滚瓜烂熟恐怕也是无济于事的。关键性问题在于我们把每个单元每篇课文每个段落每个字都这样讲下去,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而且学生学到的全部是死知识,只记住了这一篇课文这一段里这句话这个字的意思,而无法掌握这个字在什么情况下有怎样的意思,也就是没有掌握规律。这样老师不厌其烦地讲,学生不假思索地背,大家都会觉得疲惫不堪而收获寥寥无几。与其这样,我们何不将知识点散落开来呢,特别是文言文教学贯穿语文必修教材的始终。比如说文言特殊句式,不外乎就是倒装句(主谓倒装、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判断句和被动句这四大类8小类,如果我们把这8个小类分摊到每一篇课文中去讲的话,既做到了避免重复的工作,更为重要的是避免了每一篇课文里的蜻蜓点水,似乎是讲了,但是根本没有讲透彻,学生仍然只是知道这一句的类型,而不知道特殊句式的规律和语法。再比如文言文里的实词和虚词和讲解,完全没必要每一篇课文都要逐字讲解,告诉学生这个字有几个义项,在哪种情况作何解释,后面遇到这个字是的时候慢慢的引导让学生说出这个字的意义,久而久之学生就学会了将熟记的东西转化为运用。比方说“为”,总共有2个读音“wéi”和“wèi”,我们没有必要遇

书生****22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