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有关土地承包合同(汇编) 第一篇:有关土地承包合同有关土地承包合同范文汇编九篇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加强,合同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多,签订合同是减少和防止发生争议的重要措施。那么制定合同书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土地承包合同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土地承包合同篇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规定:土地承包合同是指发包人(村委会)与承包人(农户)之间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其法律特征是①合同的主体是法定的。发包方是与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范围相一致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委会或者村民小组。承包方是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②合同的内容受到法律规定的约束。有些内容不允许当事人自由约定,如对于耕地的承包期,农村土地承包法明确规定为30年;再如对于承包地的收回等,法律都有明确规定。这些内容都不允许由当事人自由约定。③土地承包合同是双务合同。发包方应当尊重承包方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为承包方提供生产、技术、信息服务,有权对承包方进行监督。承包方对其承包的土地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流转的权利,应当维持土地的农业用途,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等。④合同属于要式合同。双方当事人签名签订土地承包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第19条规定:订立承包合同的法定程序是:(1)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选举产生承包工作小组。这是进行土地承包第一步,民主选举承包工作小组,这体现广大村子的意志,可以保证承包过程的公平合理性,另一方面涉及土地的大量,统计承包方案的拟订一列的具体工作,都要由工作小组来负责完成。(2)承包工作小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拟订并公布承包方案。承包方案的内容应当公平合理并照顾到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实际情况,需要强调的是承包工作小组应当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拟订承包方案。如在拟订的承包方案时不得剥夺或非法限制承包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得歧视妇女,不得违反土地管理法有关耕地保护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定。(3)依法召集村民召开村民会议,讨论通过承包方案。这一程序体现了村民自治的精神。对承包方案根据土地承包法的规定,依法经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村民会议2/3以上成员或者2/3以上村民代表同意。(4)公开组织实施承包方案。这直接关系到承包方案的内容能否落实到实处。承包方案经村民会议同意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公开实施承包方案,将承包方案中的内容落实。(5)签订承包合同。这是土地承包的最后阶段。承包合同应包括以下条款:①发包方承包方的名称、发包责任人和承包方代表的姓名、住所。②承包土地的名称坐落面积质量等级。③承包期限和起止日期。④承包土的用途⑤发包方和承包方的权利义务。(6)违约责任。承包合同自成立之日起生效,承包方自承包合同生效时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承包合同篇2转包方(以下简称甲方):接包方(以下简称乙方):甲乙双方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政策的规定,本着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经双方协商一致,就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事宜,订立本合同。一、标的甲方将其承包经营的土地位于哪?永红路北侧、谷家坟,农村土地承包证书号为: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给乙方。该地块坐落:永红路北侧、谷家坟,东至崔会民,南至永红路,西至陈数全,北至道路。地块面积:长米,宽米,总计面积平方米,约亩。二、转包期限1、转包经营年限自20xx年10月1日—20xx年9月20日,乙方获得土地承包经营权后,依法享有该土地的使用、经营决策、产品处置和收益等权利。2、本土地在乙方经营年限内甲方不再享有该转包土地的任何权利和义务。3、在乙方经营年限内如遇国家政策调整,需重签、续签或改签一切与本转让地块相关的文书均由乙方决定,甲方无权干涉,相关收益及损失均与甲方无关。4、转包期内,乙方依法享有该流转土地的使用权、收益权、经营权和产品处置权;依法享受国家和当地政府提供的规模性产业发展的奖励、扶持、补助。5、承包期满后,依法按国家政策执行,如继续承包,甲方享有延期权利,合同另议。对方增加的条款,请考虑此条款。6、绿化带如和上级有关部门发生冲突,由乙方承担全部责任,与甲方无关。三、转包费用及支付方式和时间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包费用为每亩5000元。乙方采用现金方式支付,20xx年10月5日前一次性支付给甲方,甲方开立收据给乙方。四、土地的交付时间和方式甲方于20xx年10月1日前将转包土地交付乙方。交付时由双方指定的`公证处见证。五、违约责任该条款已将违约责任去掉,现无违约责任约定建议采用原来的违约条款。甲、乙双方在合同生效后应本着诚信的原则严格履行合同义务。六、争议条款因本合同的订立、效力、履行、变更及终止等发生争议时,甲、乙双方应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依法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七、生效条件甲、乙双

猫巷****志敏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