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等腰三角形性质教学设计 第一篇:等腰三角形性质教学设计等腰三角形性质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学习了三角形的边及角相关概念,图形的变换中的平移变换,旋转变换后,进一步引入的另一种图形的变换轴对称变换,研究特殊三角形中的等腰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同时也为后面研究特殊的四边形奠定基础,有承上启下的作用。2、学情分析:学生已具有图形变换的初步认识。3、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证明与运算过程与方法:1、通过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发展形象思维。2、通过实践、观察、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情感态度:引导学生对图形的观察发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运用数学知识解答数学问题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4、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应用。5、难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证明6、教法:主要采用“情景——探究——感悟——交流”教法7、学法:动手操作、观察感悟、合作交流、成果展示8、课时:1课时9、教具准备:见到,长方形纸片10、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景,探究新知活动1引入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相关概念。问题:(1)把一张长方形的纸片对折,用剪刀剪下阴影部分(如教科书),再把它展开得到一个什么图形?(2)上述过程中得到的△ABC有什么特点?(3)除了剪纸的方法,还可以怎样得到一个三角形?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活动2引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问题:(1)活动1中剪出的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2)把剪出的等腰三角形ABC沿折痕对折,找出其中重合的线段与角。请写出来。(3)你能猜一猜等腰三角形有什么性质吗?说说你的猜想。设计意图:教师在学生猜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完善、归纳出性质1和性质2。重点关注:(1)学生能否从轴对称的概念出发折纸判断;(2)学生能否用清清晰规范的数学语言说出自己的猜想;(3)学生能否归纳全面;(4)学生在交流和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参与意识。活动3问题(1)性质1(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什么?(2)用数学符号如何表达条件和结论?(3)如何证明?(4)受性质1的证明启发,你能证明性质2(等腰三角形定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吗?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语言转换能力,曾强理性认识,体验性质的正确性,提高演绎推理能力。重点关注:(1)学生语言的规范性;(2)学生的应用意识,模仿能力;(3)学生在活动中发表个人见解的勇气。二、当堂训练,巩固新知活动4问题(1如果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36°,那么它的底角的度数是__。(2)在△ABC中,AB=AC,∠BAC=90°,AD是BC边上的高。则∠BAC=___,BD=__=___。(3)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求△ABC各角的度数。师生行为: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1)(2)。教师评判。学生讨论问题(3)教师参与其中倾听并引导。重点关注:(1)学生能否正确应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2)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的应用意识。三、变式训练,拔高提升活动5变式训练:(1)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36°,它的另外两个角是___。(2)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110°,它的另外两个角是____。(3)如图,在△ABC中,AB=AD=DC,∠BAD=26°,求∠B和∠C的度数。师生行为:学生思考,练习,教师指导,给出答案。重点关注:(1)学生能否正确应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学生能否注意到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一定是锐角;(3)学生是否注意到可能的多种情况;(4)学生是否注意到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可能是钝角,但底角一定是锐角。设计意图:及时巩固所学知识,了解学生学习效果,增强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分类讨论的思想。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知识?有哪些收获?五、布置作业:课本习题12.3第1、4、6题。第二篇:等腰三角形性质教学设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底边上的高、中线及顶角平分线三线合一的性质,并能运用它们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2、理解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性质定理之间的联系。(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转化”的数学思想及应用意识,初步掌握作辅助线的规律及“分类讨论”的思想。2、培养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德育目标通过本节课教学,激发学生探究在现实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其证明。2、教学难点:问题的证明及等腰三角形中常用添辅助线的方法。三、教学用具三角板、

高格****gu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