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认识10以内的数教学反思 正文:认识10以内的数教学反思认识10以内的数教学反思认识10以内的数教学反思1设计思想:在通过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多少的基础上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学生通过比较操作在具体情境中逐步建立数感和符号感。教学目标:1、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学习“〉、〈、=”三种符号。2、帮助学生建立数感。3、能够比较1—5各数,能够运用三种符号。4、初步体验到结论的不确定性。5、培养学生做文明人。教学过程:一、导入(课件)游泳馆里要举行游泳比赛了,红队和蓝队排好了队伍,站在旁边的小猫咪着急了,不能比赛,不能比赛,为什么不能比赛呢?二、新授1、两组学生进行拔河比赛:第一次,3人一组和4人一组进行拔河比赛,学生说出理由,人数不一样。2、谁大谁小?学生发现4大于3,3小于4,所以比赛不公平。3、用大于号连接,教读法5、还可以怎样表示?怎样用符号表示?(象这样较小数在前面,较大数在后面我们用小于号连接)6、再来几人可以比赛?如何表示(小组讨论)(如果两部分同样多,就可以用等号连接)7、书写指导〈、〉号书写,要注意笔画斜着点,重点指导起笔收笔8、如何使比赛公平?学生说理由,3=3或者4=4。9、书写指导=。三、巩固练习1、比一比填一填注:教学生学会看懂题意(横看竖看)2、填数3、比较大小4、多个数比较大小?注意指导学生方法的运用5、里可以填几?6、猜猜图中共几人?说想法。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五、作业:把今天学的知识讲给家长听。板书:例题图4>33教学反思:学生能够在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多少的基础上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但在教学过程中,缺少对学生的语言的训练,个别学生在练习中没有理解题意,无从下手。认识10以内的数教学反思2今天的数学课上得比较顺利,我又把孩子们领进了多媒体电教室,通过观察主题图、画一画、伸手指等活动,学生的注意力都很集中,但持续的时间短,我利用切换电脑的间隙让学生闭眼休息,当他们睁开眼睛发现屏幕上又是一片新天地,又兴奋起来。对学生的发言我首先鼓励,然后提出建议,学生的表达能力也有进步。因为能够熟记学生的名字,对每个人的特点也有了一点了解。因此,本节课能够很好地组织驾驭课堂。看来,要想让低年级孩子安静地坐下听课,除了培养习惯外,兴趣的激发也很重要。虽然总体上感觉不错,但还是有些许遗憾。反思这节课中的一些细节,发现自己还是太粗心了。一直在研究教材的使用问题,这节课我却没有把教材用好。上课铃响后,学生按我的要求准备好数学书、田字格、文具盒,我把他们带到了电教室。孩子们看着可以自动升降的大屏幕都惊呆了,一双双小眼睛都向我这里看过来。我顿时来了激情,与学生互动起来。做练习时,我让学生打开书,可是,有10几个学生都说带错书了,原来他们把语文书带来了。昨天,我已经带领他们认识数学书了,怎么还会拿错呢?仔细观察,原来数学书和语文书的大小、颜色和厚度都很相似,加上今天孩子们把所有的书都包上了书皮,所以很难辨认。都怪我,没有帮他们检查一下。结果应该沙沙地在纸上写的练习又变成了热热闹闹的集体作业。本节课主要认识10以内的.数,但“找一找”这个环节的主题图只提供数量是1、2、10的事物。其它数字的认识都是结合生活中的事物来进行。能不能从情境图中找到用其它数字来表示的数量呢,也许我们发现?下课后我拿起书仔细寻找,结果没有找到。但发现我制作的课件里的图片跟教材上的插图有很多差别:“找一找”中,白云和小鸟的数量都是3,而教材上的插图中是2,“说一说”第二题中,戴蓝帽子的小朋友由3号换成了2号,“练一练”第一题中的鱼和麦子的图由横向排列变成了纵向排列。这么多的差别,都是我在下课后才发现的。课件上的图片是我从“新世纪小学数学网站”上的电子教材中复制的,我所使用的教材是北师大版第三版教材。也就是说“新世纪小学数学网站”上的电子教材与我所使用的教材版本不同。从这些细微的变化中可以看出,数学教材越来越便于教师和学生使用了。比如,“练一练”第一题中的鱼和麦子的图由横向排列变成了纵向排列,这样的改变便于学生连线。在为自己的粗心而自责的同时我也在庆幸。通过反思,我及时发现了这些问题,避免以后犯同样的错误。但我更希望网络资源能及时更新,给教师带来方便。认识10以内的数教学反思3刚上完了10以内数的认识,有几点心得与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大家给我更好的建议。首先,师生在课堂上不仅要有知识方面的信息传递,更应有情感方面的互动。一年级的新生由幼儿园进入小学,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环境、全新的学习模式。他们既好奇又困惑,既憧憬又害怕。根据一年级新生的心理特点,我耐心的指导他们,真诚的鼓励他们,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鼓励他们说出自己对事物的认识,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其次,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要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

努力****星驰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