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训诂学简明讲稿.docx / 文档详情
训诂学简明讲稿.docx 立即下载
2025-08-28
约5.8万字
约99页
0
87KB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训诂学简明讲稿.docx

训诂学简明讲稿.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94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训诂学简明讲稿

第一篇:训诂学简明讲稿训诂学第一节训诂的定义与功用一、训诂、训诂学的定义“训诂”这个说法很早就出现了。最初单称“诂”或“训”。“诂”亦作“故”。《汉志》著录齐、鲁、韩三家诗说,有《鲁故》二十五卷,《齐后氏故》二十卷,《齐孙氏故》二十七卷,《韩故》三十六卷。汉代以来,“训诂”合称,又作“故训”,有《毛诗故训传》,又称《毛诗诂训传》。《说文解字》分别对“训诂”做了解释。如“训”解释为“训,说教也。从言,川声。”段玉裁注说:“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诂”字:“诂,训故言也。从言,古声。”段玉裁注说:“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段玉裁将“训故”合释为“顺释其故言也。”唐代孔颍达也有解释:“训诂者,通古今之异词,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可见,训诂就是解释疏通古代的语言。训诂学就是研究词义,讲明句义以至篇章,总结前人注疏经验,阐明前人训诂体例、方法、方式、原则及其运用以及辨正音读,解释名物、典制等等。二、训诂的任务(一)传统训诂学的任务有三项:第一是“释古今之异言。”(晋郭璞《尔雅·释诂·注》)就是用当代的话去解释古代词语。第二,“通方俗之殊语。”(同上)用通语释方言。第三,“道物之貌以告人也。”(《毛诗诂训传》孔颍达疏)这三项任务表明训诂学是沟通古今语义的桥梁。实际上,训诂学的内容更丰富复杂得多。(二)训诂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内容:1.解释字词——训诂的核心对于字词,不仅要重视它在字书、词书里的贮存状态的概括意义,而且更要重视它在语言环境中的使用状态的具体意义。如“兵”字,《左传·成公二年》“擐(huàn穿)甲执兵”指武器,《战国策·赵策四》“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指军队,《左传·隐公四年》“夫兵,犹火也”指战争。2.解释文句解释文句包括分析句读、疏通句意、阐明语法这些内容。(1)分析句读:我们训释古书,应防止把没有凝聚力的成分硬加凑合,或者把原来不宜拆开的组合体硬加分割。如《淮南子》:“孔墨之弟子皆以仁义之术教导于世,然而不免于儡,身犹不能行也,又况能教乎?”高诱以“儡身”二字连读,说:“儡身,身不见用,儡儡然也”;王念孙却说:“‘儡’字上属为句,‘不免于儡’,谓躬行仁义而不免于疲。”杨树达《古书句读释例》(第四)说:“王说是也。”《礼记·曾子问》:“昔者,史佚有子而死,下殇也。墓远。召公谓之曰:‘何以不棺敛于宫中?’史佚曰:‘吾敢乎哉!’召宫言于周公。周公曰:‘岂不可’。史佚行之。”郑玄注:“言是‘岂,于礼不可!’不许也。”当时周公回答召公的话是“岂„„,不可„„”应两句读,“岂„„”就是“岂有此理”的略说,“不可”是不许之辞。召公听为“岂不可”一句,于是变成允许的意思。句读的重要性,还超出一般诠释文义范围之外。《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般读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是愚民政策的说法,老百姓可以使他们照着统治者所规定的路子去走,不可以使他们知道为什么。但有学者读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梁启超在清末借《论语》以宣传变法维新,就强调最后一种读法(见氏著《孔子讼冤》),从中演绎出一条推行君主立宪的办法:人民有条件,就立即实行;人民无条件,就开发民智,创造条件。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有人改动句读,标为小令:“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另纪昀给乾隆帝抄诗于纸扇:“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脱“间”字,纪昀灵机一动,重作句读:“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2)疏通句意在古代经传诸子的注疏中,除了解释字词意义以外,还有大部分不属于解释字词意义的范围,而是串通含意的。如《毛诗诂训传》“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句,《毛传》说:“窈窕,幽闲也。淑,善;逑,匹也。(解释词义)言后妃有关雎之德,是幽闲贞专之善女,宜为君子之好匹。(疏通大意)”《孟子·离娄下》“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约也”句,赵岐注:“博,广。详,悉也。广学悉其微言而说之者,将以约说其要。意不尽知,则不能要言之也。”(3)阐明语法古籍注疏中,在串讲句意时,还把词与词,或句与句的关系确定下来,这就是语法结构。如《诗经·小雅·棠棣》“原(高的地方叫原)隰(低的地方叫“隰”)裒矣,兄弟求矣。”《毛传》说:“求矣,言求兄弟也”,便阐明了语法关系(表明“兄弟”是“求”的宾语)。3.分析篇章训诂学既要研究怎样解释词义、阐述内容,也要在解释篇题、点明章旨、串讲大意的同时,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历代训诂家一向注意篇章结构的分析。如王逸的《楚辞章句》以及朱熹《四书集注》
查看更多
小宏****aa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单篇购买
VIP会员(1亿+VIP文档免费下)

扫码即表示接受《下载须知》

训诂学简明讲稿

文档大小:87KB

限时特价:扫码查看

• 请登录后再进行扫码购买
• 使用微信/支付宝扫码注册及付费下载,详阅 用户协议 隐私政策
• 如已在其他页面进行付款,请刷新当前页面重试
• 付费购买成功后,此文档可永久免费下载
全场最划算
12个月
199.0
¥360.0
限时特惠
3个月
69.9
¥90.0
新人专享
1个月
19.9
¥30.0
24个月
398.0
¥720.0
6个月会员
139.9
¥180.0

6亿VIP文档任选,共次下载特权。

已优惠

微信/支付宝扫码完成支付,可开具发票

VIP尽享专属权益

VIP文档免费下载

赠送VIP文档免费下载次数

阅读免打扰

去除文档详情页间广告

专属身份标识

尊贵的VIP专属身份标识

高级客服

一对一高级客服服务

多端互通

电脑端/手机端权益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