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语文必修一期中测试卷(含答案、答题卡) 第一篇:语文必修一期中测试卷(含答案、答题卡)2014-2015学年度高一年级上学期10月考试语文试题答案1、【答案】B(A项,“载”应读zài;C项,“给”应读jǐ;D项,“侮”应读wǔ。)2.【答案】C(A项,廖—寥;B项,嗔—瞋;D项,据—踞。)3.【答案】C(“偶尔”间或,有时候。“偶然”事理上不一定要发生而发生的;超出一般规律的(跟“必然”相对)。“捉摸”侧重“猜测”“预料”,多用于对某人脾性或言行用意的猜测、把握,有时也用于对某种情况的猜测、预料。“琢磨”则是“反复思考、仔细考虑”的意思,多用于对某一具体问题采取何种对策或做法的考虑,有时也指对文章中词句含义的思索、体味,还可以用于人。“做客”,动词,是动宾关系,侧重指到亲戚、朋友处走访、聚会或是串门儿、聊天,强调的是就地、临时性的。或表示相互间的一种寒暄(客套话)。“作客”,动词,是连动关系,“客”名词作动词用,是“寄居”、“客居”或“旅居”之意。侧重指寄居在别处,强调的是异地他乡、长期性或永久性的。)4.【答案】D(A项,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前面是“上涨”,后面是“是否”,把“是否”改成“不能”。B项,搭配不当,“措施”不能和“提升”搭配。C项,赘余,“目的”与“为了”重复。)5.【答案】B(《左传》是编年体,《战国策》是国别体。)6.【答案】B(根据前文可知,陶渊明应排在袁中郎的前面,①为承接句,放在首位,⑥为总结句,放在末尾。)7.【答案】C(A项,“已”通“矣”。B项,“振”通“震”。D项,“还”通“环”。)8.【答案】B(A项,依靠。C项,结交,亲附。D项,按照。)9.【答案】A(B项,宾语前置句。C项,定语后置句。D项,状语后置句。)10.【答案】B(“艺术作品都要情景交融,创造意象”和“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能够具有意境”没有因果关系。)11.【答案】A(文中相关内容是“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非常完美”不等于“十分漂亮”,而是与具体物象几乎完全吻合。)12.【答案】C(C项中显然不能反过来推断“杜甫是‘妙’王维是‘工’”,因为按西方艺术家的观点,王维的诗并不“逼真”。)13.【答案】C(“穷”的释义是”处境艰难”。)14.【答案】A(③齐国内乱。④齐女与赵衰的计谋。⑥成王以礼相待。)15.【答案】B(重耳是被齐女及他的随从灌醉后用车拉走离开齐国的。)16.【答案】(1)您不赶快回国,报答劳苦的臣子,却贪恋女色,我为你感到羞耻。(2)晋公子品行高尚,但在外遭难很久了,随从都是国家的贤才,这是上天安置的,怎么可以杀了呢?况且他的话又可以换成什么说法呢?(3)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参考译文】晋文公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献公于二十一年(前656)时,杀死了太子申生,骊姬进谗言,重耳害怕,与献公不辞而别就跑回蒲城据守。献公二十二年(前655),献公让宦者履鞮赶快杀死重耳。重耳爬墙逃跑,宦者追赶,砍掉重耳的袖子。重耳就逃到狄。重耳在狄住了五年,晋献公就逝世了,里克已杀死奚齐、悼子,让人迎接重耳,想拥立重耳。重耳怕被杀,因此坚决辞谢,不敢回晋。后来,晋国又迎接重耳的弟弟夷吾并拥立了他,这就是惠公。惠公七年(前644)时,因害怕重耳,就让宦者履鞮带着勇士去谋杀重耳。重耳知道情况后,就与赵衰等人商量说:“我当初逃到狄,不是因为它可以给我帮助,而是因为路途近容易达到,所以暂且在此歇脚。歇脚久了,就希望迁到大国去。齐桓公喜好善行,有志称霸,体恤诸侯。现在听说管仲、隰朋去世,齐也想寻找贤能的人辅佐,为何不前往呢?”于是,重耳又踏上了去齐国的路途。重耳经过卫国,卫文公很不礼貌。离开卫,经过五鹿时,饿了,向村民讨饭,重耳到了齐国,齐桓公厚礼招待他,并把同家族的一个少女嫁给重耳,陪送十二辆驷马车,重耳在此感到很满足。重耳在齐住了两年,桓公去世,正赶上竖刀(diāo,刁)等人发起内乱,齐孝公即位,诸侯的军队多次来侵犯。重耳在齐总共住了五年。重耳爱恋在齐国娶的妻子,没有离开齐国的意思。赵衰、咎犯有一天就在一棵桑树下商量离齐之事。重耳妻子的侍女在桑树上听到他们的密谈,回屋后偷偷告诉了主人。主人竟把侍女杀死,劝告重耳赶快走。重耳说:“人生来就是寻求安逸享乐的,何必管其他事,我一定死在齐,不能走。”妻子说:“您是一国的公子,走投无路才来到这里,您的这些随从把您当作他们的生命。您不赶快回国,报答劳苦的臣子,却贪恋女色,我为你感到羞耻。况且,现在你不去追求,什么时候才能成功呢?”她就和赵衰等人用计灌醉了重耳,用车载着他离开了齐国。经过曹国,曹共公很不礼貌。经过郑国,郑文公没有相应的礼节。重耳离开郑国到了楚国,楚成王用对待诸侯的礼节招

一条****发啊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