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 第一篇: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以“六个突破”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胡锦涛同志也强调:“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综合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在全国经济大局中具有基础性地位,能否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对促进地方改革发展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作用和战略意义。就黄梅而言,2006年以来,县域经济始终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实现较快增长,已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上升期,后发优势逐步显现。但由于受基本县情和经济发展所处阶段的限制,县域经济仍属于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经济增长仍主要依靠增加要素投入推动。在经济运行中,还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工业产业层次低、技术装备落后、整体实力不强,高附加值、高技术产业发展滞后等问题。如何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切实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以“一带三区”为重点,努力在区域协调发展上取得突破。全面实施“一带三区”发展战略,不断优化区域经济结构。沿江地区,抢抓省市长江经济带开发机遇,以中部商贸物流园和临港产业园为平台,建设“沿江临港产业带”;北部山区,充分利用禅宗文化发祥地优势,以东山五祖景区为核心,建设“鄂东禅文化旅游区”;中部地区,充分发挥县城辐射带动作用,以省级开发区为龙头,建设“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沿湖地区,彰显龙感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品牌优势,建设“环湖生态农业休闲区”。立足全县区域差异化实际,把握政策导向,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用规划引领发展方式的转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努力在培育特色支柱产业上取得突破。产业结构是生产力结构的中心。只有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才能进一步优化生产要素和社会资源配置,提升综合竞争力。要把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牢固坚持“强二、优一、兴三”的发展思路,巩固优化第一产业,做大做强第二产业,加速发展第三产业,以三次产业的协调带动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是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我县是农业大县,粮棉油资源丰富。要抢抓全省实施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工程的机遇,推动农副产品加工业新一轮大发展。大力培育龙头企业,着力在推动粮食深加工、纺织企业整合提档、精品油料加工企业引进、壮大荷叶茶等本地特色龙头企业、填补畜牧水产加工龙头空白等方面下工夫。做大做强一批有规模、有品牌、与龙头企业配套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二是大力发展新型建材产业。依托我县页岩、陶土资源优势,积极将新型建材工业打造为我县的替代产业和重点产业集群。三是大力发展禅文化旅游业。我们要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协调发展”的原则,大力推进鄂东禅文化旅游区建设,主动对接大别山旅游开发,承接黄山、庐山旅游热线,使我县成为鄂、赣、皖旅游“金三角”的重要支点。四是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充分发挥九江二桥北“桥头堡”作用和小池多用途码头的功能,加快中部商贸物流产业园建设,重点发展冷冻、农副产品批发、三车配件、木材家具等四大专业市场,配套建设大型物流配送中心、商住楼、酒店、会展中心。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努力在建构技术创新体系上取得突破。推动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从我县来看,无论是工业、农业还是服务业都处于低端发展阶段,必须加快科技成果的引进、推广和应用,实现工业节能降耗、农业优质高效、1产业提质进档。要加大科技投入,尽快形成“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全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要加快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同时要加快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推进纺织、机电、矿冶等传统产业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以创新电气为核心,规划建设黄梅高新节能产业园,做大高新节能机电产业。以节能减排为抓手,努力在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上取得突破。节能减排,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载体。要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降耗和保护环境的关系,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倡导社会全面参与。要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大力推进节能减排,严把环保门槛,加快推进以节能减排为中心的技术改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支持企业推广各种循环经济模式,从一次性和单一性利用资源转向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资源;贯彻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集约节约用地制度,强化土地管理,规范用地行为;完善陶土、页岩等资源管理,合理规划开采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大节能减排宣传,增强公民的环保意识和参与意识,在全社会形成人人节能、人人减耗的浓厚氛围。以城乡统筹为方向
听云****君哇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