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预防青少年犯罪暨禁毒教育讲座 第一篇:预防青少年犯罪暨禁毒教育讲座预防青少年犯罪暨禁毒教育讲座为了让学生了解禁毒知识和强化法制意识,切实有效地预防青少年犯罪。2011年11月30日晚,校政教处、团委举办了“预防青少年犯罪暨禁毒教育讲座”,特别邀请环县禁毒大队张发大队长和城关派出所刘智俊所长主讲。讲座在政教处郭主任的主持下庄严而热烈的拉开了序幕。首先是张队长从毒品的泛滥成因、识别方法、防毒常识、毒性危害以及禁毒的当地形势、国内外形势做了讲解,既有深刻的政策、人性、法制的分析,又有鲜活的事例、案件剖析,整个讲解启人深思、令人警醒。接着刘所长结合青少年现阶段的心理和生理的特点,指出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六个不良心理和不良行为,引起了广大学生的思考,最后提出如何做一个守法的好学生,劝戒广大学生要抵制各种不良诱惑,走正道,点明了“遵纪守法就是人生最大的自由和健康”。最后主管政教工作的梁校长对整个讲座的内容又做了总结和升华,希望广大学生能以身作则、严以律己,真正成为知法、守法、防毒、拒毒的合格中学生,最后相关老师又组织学生参观了有关禁毒宣传知识图片。第二篇:预防青少年犯罪法制讲座材料预防青少年犯罪法制讲座材料案例:2004年2月16日,犯罪嫌疑人赵XX(16岁),临县车赶乡人,因盗窃被依法逮捕;2004年3月犯罪嫌疑人高XX(22岁),临县刘家圪塔村人,常XX(17岁),临县玉坪乡人,因故意伤害被依法逮捕;2004年3月24日,犯罪嫌疑人武XX(89年生),白XX(87年生),李XX(88年生)成XX(88年生),因抢劫被依法逮捕;2004年5月19日,犯罪嫌疑人李XX(14岁),因故意伤害(致死)被依法逮捕;2004年5月21日,王XX(17岁),段XX(18岁),段XX(18岁),因盗窃被依法逮捕;……伴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前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取得不小的进步,然而青少年犯罪却日见增多,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重要社会问题。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现状及特点:(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现状:1.从犯罪性质看,盗窃犯罪最为突出。2.从犯罪形式看,两人以上共同犯罪人数增多。3.从犯罪年龄段看,作案手段残忍,犯罪后果严重。4.从犯罪年龄看,逐渐趋向低龄化5.从犯罪身份看,辍学少年人数居多。(二)我国如今的青少年犯罪较以往,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1、疯狂性。2、突发性。3、连续性。4、组织结构的团伙性和犯罪结合的偶合性。5、犯罪故意的突发性且犯罪手段的残忍性。6、犯罪动机的单一性和犯罪目的的荒诞性。7、犯罪心理的报复性和犯罪心态的逆反性。8、犯罪手段趋于成人化、智能化、暴力化和低龄化。二、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分析(一)受社会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生活方式的偏激倾向。社会现实及丑恶现象不时的腐蚀着青少年的纯洁心灵。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一是社会上很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严重影响了青少年上学的兴趣,产生厌学情绪,经常逃学,就业困难,使一些青少年整日无所事事,久而久之走上邪道;二是影视、互联网传播不健康、暴力、淫秽等丑恶的东西;三是社会改革中出现的贫富分化、一切向钱看等不正常观念的影响;四是社会上偷盗、抢劫、黄赌、斗殴、色情等犯罪案件的潜移默化。受这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青少年经受不住各种物质享乐的诱惑,在一定条件和某种因素的作用下,就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二)受社会不良文化影响。目前在文化市场上,图书报刊、音像制品、文化娱乐等中充斥着大量的封建迷信、凶杀暴力、淫秽色情以及其它有损人民群众健康的内容,既对社会文化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又对涉世不深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青少年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三)不正确的家庭教育给孩子造成难以矫治的人格障碍。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父母是第一任教师,正确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极其重要的。不正确的家教在青少年的心理形成人格障碍,形成不正确的人生观。父母的行为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父母要特别注意自己的不良行为,主要有:一是父母不和、闹离异,经常吵架,秽语连嘴,在家乱摔东西,给青少年造成心理伤害;二是家庭经济差,平时很少给孩子零花钱,造成青少年去偷、抢;三是父母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对子女的过错、学习成绩不理想,不是打就是骂,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在这种“高压”下,孩子的心理畸形;四是父母行为不检点、不务正业,经常酗酒、赌博,严重影响孩子世界观的形成;五是溺爱孩子,视独生子女为掌上明珠重视物质方面的满足,忽视了思想品德的教养,娇生惯养,随着时间的推移,助长了子女的自私和奢侈;六是父母没有履行好法定的监护义务,不关心子女,任其发展,不闻不问。青少年在这种不良的家庭环境耳濡目睹,久而久之,使他们
傲丝****账号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