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高中语文第三册作文训练系列 第一篇:高中语文第三册作文训练系列高中语文第三册作文训练系列(紫竹园中学高二备课组)2008.9.28训练目标:根据高中语文第三册的教学内容、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备课组确定了本学期作文训练的思路:首先在本教材写作三个版块的基础上,从各单元的片断练习抓起(如读写结合题、课文提纲、片断练笔、内容或手法评价等),并通过“单元学习活动”中综合性、研究性的写作练习(读书调查报告、发言提纲、读书笔记等)逐渐过渡到两个“写作专题”有关记叙的技巧等的学习与掌握;其次,通过课文的学习和平时的片断练习、作文习作,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及常见的论证方法,提高谋篇能力。单元训练内容:一、各单元的片断练习及“单元学习活动”中综合性、研究性的写作练习1、第一单元:(1)结合《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完成片段练习:读课文,谈谈贾平凹的生活情趣,并作简要说明。200字左右。(2)学习《幼学纪事》,写一段描述最敬佩或最难忘的人的形象,记叙其事迹。250字左右。(3)单元活动练习:对班级同学的读书情况作问卷调查,并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调查报告。(4)课外拓展练习:读余秋雨《书海字潮》或《老舍的散文》一文,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读后感或赏析文章。2、第二单元:(1)举熟悉的文学作品为例,分析其简笔与繁笔的艺术效果,200字左右。(教师讲评中再举范例)(2)针对阅读文学作品需要动员读者强大的想象力,举例谈自己的切身感悟。200字左右。(3)任选一个自然数,写一段文字。(可叙述、描写、说明、议论)200以上不限。(4)介绍你喜欢的一本书,并从思想性、艺术性方面说明理由。800字左右。3、第三单元:(1)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爱因斯坦和艺术的关系的理解。300字左右。(2)随笔:我和艺术。800字以上。(3)分析《自然笔记》节选语段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的特色。150字左右。(3)写生日记7篇。4、第四单元(1)选一个角度,简析《想北平》的艺术特色。300字以上。(2)拓展阅读《我们为什么要鲁迅》,谈谈你的看法。400字左右。(3)结合课文及课外拓展读物(教师选定),谈谈你对好散文的认识。...5、第五单元:以练习“读后感”为主(1)摘录课文名言警句,结合读书、生活写感想(2篇)。300字左右。(2)读《游褒禅山记》有感600字以上。6、第六单元:以赏析为主(1)选一个角度为切入口,对×××(古诗文)作赏析。150字左右。(2)同上。200字左右。(3)同上。200字左右。二、作文练习(800字以上)1、我的课外阅读。2、教材“写作一”,三题任选一题。3、4、教材“写作二”,四题任选一题。5、《有关中学生手机使用的思考》(学习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分析问题)6、话题:《“长”与“短”》等,具体题目待定(学习用发展、辩证的的眼光看问题)第二篇:高中语文第三册作文教案5高中语文第三册作文教案5第五单元随笔【训练目标】1、通过写作训练,了解随笔的文体特点,掌握记叙性随笔、议论性随笔以及说明性随笔的基本写法。2、通过写作训练,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和观察能力,并对之进行深入思考,努力使随笔具有深邃的思想。【知识技能】随笔,顾名思义,至少有随时笔录和随意运笔两重含义。今天的随笔,既有传统随笔的影响,也受到了西方随笔的启发,经鲁迅、周阿人、林语堂、梁实秋、丰子恺等散文大家的拓荒,当代老中青作家不断的辛勤耕耘,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文体风格。在很多时候,随笔是个人情感的载体,也是个性的表现舞台,常常流露出一种自然美。但随笔并不是一种随意抒写的文体,写作时也有一定的规范。它往往从生活中和书本中得题,多为信手拈来,借题发挥,顺势点窜,视野比较开阔;谈天说地中传出深刻独到的人生体验,左右逢源的渊博知识。他的思路绝不拘泥于某一点静观不动,而如行云流水般运动不止,条理畅达;它的语言幽默机智,平易轻灵,有谈话风,家常味,如长者闲嗑、朋友晤谈。它没有正襟危坐、一本正经的作文架势,也没有,至少表面上没有精心剪裁、苦心推敲的经营。其文思常常如“风吹林响,泉激石鸣”,即兴而生,不求自得;其行文如汩汩山泉,顺势而下,意到笔随,不拘一格;其题材可大可小,其篇幅可长可短,顺势而成,发乎自然。一、注意感悟生活,以保证随笔的质量。生活是绚丽多彩的,一滴水,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全身的清凉;一朵花,让我们知道生活的丰富;一缕阳光,让我们感受到世间的温暖。……而这些正可以触发我们创作的灵感,正是我们创作的源泉,正是我们感悟的种种对象。在感悟时,一要注意观察。这里所说的观察,不是那种走马观花,而是仔仔细细地“审视”,要用心去感受所观察对象的形、色、声等,使之成为心灵的一部分。其次,要注意深入思考。我们仅仅看到某一个对象,并不是真正地感悟,而是要对观察对象进行体验、咀嚼、思考,也就是要不断地问为什么,并一一回答出这

春岚****23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