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高等数学实践课程实施方案(草案) 第一篇:高等数学实践课程实施方案(草案)高等数学实践课程实施方案(草案)《高等数学》是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工科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它不仅能为学生学习后继专业课程提供“必须、够用”的数学知识,实用的数学工具和方法,使他们具有学习专业技术的基础和能力;而且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因此,数学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我院的人才培养质量。为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校对高等数学的学时进行了调整,由以前的96个理论学时改为86个理论学时和10个实践学时。为了做好课程改革,上好数学实践课,真正通过实践提升学生的能力,现制定本方案。一、指导思想与目标通过高等数学的实践环节加强人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建立与传统教学模式互补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过程为:找出实践问题(如有关专业和工程的问题)——寻找相关的数学基础知识——建立数学模型——数学问题解决(理论推导)——解决实践问题(数学结论的推广、应用及完善)。由此完善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并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常规和非常规的问题。二、学时与开设时间高等数学的实践环节总学时为10学时,开设时间为工科一年级的第二学期。三、实践内容(一)进度安排1-4周:公共数学教研室教师搜集、整理、汇总实践题目;5-6周:教师把题目发给学生,学生进行酝酿、分组,并将选题和分组结果报送给教师;7-14周:学生在教师的辅导下完成题目,形成论文或报告;15-16周:教师对学生进行考核,给出实践成绩。(二)题目类型出题的指导思想是学生不能直接从教材或辅导书上找到题目的答案,需要自己思考,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上网查询等方式进行总结。题目主要可以分为三个类型:1、理论研究型教师提供一些课本上讲的不特别深入的一些内容,如泰勒公式,斯托克斯公式,方向导数,梯度等,学生查询资料,给出这些公式的历史发展过程,推导方法,应用等;学生自己出一套题目,给出标准答案,然后进行难易度分析,提出命题依据和考核目标等;根据高等数学上下册的内容,教师给出一些综合性题目,如不等式的证明方法,极限的求法,积分的求法等,由学生自己总结。2、专业结合型根据所教学生的专业不同,将专业内容与高等数学联系起来,探讨高等数学在本专业中的应用。3、其他类型结合高中的课改内容,探讨高中数学与大学数学的衔接问题;根据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公交等车时间,产量测算等建立数学模型求解;探索大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优缺点等。四、考核方式学生必须提交一篇纸质的论文或报告,作为成绩评定的主要依据。有条件的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分组演讲与答辩,演讲出色的学生可以适当提高其成绩。教师根据学生论文的情况给分,此成绩占总成绩的70%,安排学生相互评分,相互评分的结果占总成绩的30%。五、成绩评定成绩评定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和学生相互的打分情况以百分制的形式给出。工科各专业高等数学(二)的成绩构成为: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占80%,实践环节成绩占15%,平时作业与考勤成绩5%。实践环节成绩不及格的学生不允许参加期末的理论考试。由于高等数学实践环节以前没有进行过,需要在实践中慢慢摸索,建立题库,形成适合我校的运行模式,为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而努力。公共数学教研室2011/2/25附件:高等数学实践课题库第二篇:综合实践课程实施方案综合实践课程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知识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为了切实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订商丘市梁园区王楼二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二、课程目标1、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我校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探究”、“设计”、“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学生的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收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的方法,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完美人格,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他人、对自我的责任感。2、课程内容上,我们立足于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满足他们的各种发展需求。从学校、家庭、社会生活、自然现象等入手,着眼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培养学生适应社会

文库****坚白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