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文学性,掌握文章脉络,理解报道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2、学习文章选取典型事例,多角度、分层次进行报道的方法,品味文中富有诗意、饱含情感的诗句,并将知识迁移,提升学生作文写作的水平。 3、理解并传承中国人民在抗疫行动中所体现的百折不挠、众志成城、甘于奉献、命运与共、天下一家的精神品格,培养学生的爱国之心、报国之情。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写作的方法,并学会迁移,灵活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 2、培养学生的爱国之心、报国之情,培养学生百折不挠、众志成城的乐观精神。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911年10月10日在湖北武昌发生了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这就是辛亥革命的开端。1938年的武汉街头,民众纷纷举起旗帜,其中一面醒目地写着:“不死!”2020年,疫情暴发之时,寒风凛冽,江城封闭。但从千千万万的窗户,传来此起彼伏的呼喊:“武汉加油!”可以这样说,武汉是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民是英雄的人民,自从辛亥革命第一声枪响,武汉人民就没有怕过任何困难。2020年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积极抗疫,勇敢对抗病魔,终在短短的4个多月的时间内,将疫情控制住,让全国人民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这就是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精神! 让我们一起走进通讯《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去重温那一段恢弘壮丽的历史。 二、读课文,理思路 任务一:请仔细阅读课文,梳理文章各部分主要内容,挖掘典型事件发生的原因与意义。 引子:寒冬再漫长也阻挡不了春天的脚步。 概述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一事件及其历史意义。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一)我们挺过来了 用大量数据直观展现抗击新冠疫情取得的成效。党中央的领导力、组织动员力、执行力,基层党组织、党员和人民在疫情阻击战中的贡献。 (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武汉主题灯光秀表达谢意:武汉保卫战动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医疗力量调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强大的生命力和显著的优越性。 (三)灾难,是观照一个民族的镜子 呈现不同历史时空的“武汉保卫战”的剪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就当代国人优秀精神品质。 (四)一个国家对生命的态度是最有说服力的文明标尺。 4月26日,武汉在院新冠肺炎患者数字清零:4月4日上午10时,举国悼念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牺牲的烈士和逝世同胞。诠释党中央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许多平凡而伟大的同胞用生命践行使命,用大爱护佑苍生,担起民族未来。 (五)对抗疫魔,人类最有力的武器是科学。 强调科学防治的重要性,肯定中医药对抗击疫情的重要贡献。疫情防控知识得以普及,人们生活习惯得以改变,科学理性的声音为社会注入正能量。 (六)增强忧患意识,破除沉疴积弊,永远都是进行时。 反思抗议经验教训,提出改变的方向与措施。为战胜疫情,实现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指明道路。 (七)只要心中有光,世界就有希望。 报道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最新形势,总结中国为全球疫苗做出的贡献。携手抗疫,共克时艰的中国声音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共鸣,推动团结合作的中国理念和中国行动得到各国广泛支持和认同。 (八)在磨难中成长,在磨难中奋起。 描绘新冠疫情中逐步恢复的中国途径,回望中华民族百年沧桑的磨难历史,展望民族复兴的光明未来,中华民族能在百年磨难的历史中不断前行,是因为中华民族一直拥有不断奋斗的力量。 明确:文章属于纵横交错式的复式结构。本文从国家和人民的角度,从不同层面全面、立体地报道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14亿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团结一心,取得疫情防控重大战略成果这一历史事件。 三、析技巧,明情感 任务二:本文在叙述中运用了许多富有诗意,饱含深情的句子,还使用了一些名言、诗句、格言式的句子,请分组按章节找出这些句子,用批注的形式赏析这些句子的使用效果。 示例:岁月静好,只因有人负重前行;稳若泰山,源于根基坚实如铁。 批注:采用对称句式,指出抗疫能取得重大成果的原因在于党带领人民上下一心,奋起战斗;比喻手法的运用写出了作者对中国共产党的高度信任与赞扬,语言富有诗意又饱含作者情感。 学生展示成果,教师选重点句子师生一起赏析。 1、“为了进行斗争,我们必须把我们的一切力量拧成一股绳,并使这些量集中在同一个攻击点上。”(恩格斯) 批注:引用恩格斯的话强调团结的力量和作用,高度赞扬中国人民集中是办大事的作风,肯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名言的使用使得文章的观点有说服力。 2、从白衣战士冲锋在前的身影里,人们看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英勇无畏;从无数普通人坚守岗位的执着中,人们看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从八方驰援的物资洪流中,人们看到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血脉深情
13****13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