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教案及课堂实录 文本把握 1.新闻评论的体裁 本文属于新闻评论,对最新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重大问题,提出一定看法和意见,发表议论,有鲜明的针对性,属于政论文体。本文是对国家“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事件的评论,提出了“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的明确观点。2017年12月13日,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当天,本文刊登于《人民日报》,时效性突出。 2.举例论证与对比的表现手法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事实材料,并且进行指向明确的分析说理。结论来自材料的支撑,理性判断得到了材料的验证,有理有据。论证的过程,逻辑清晰,说服力强。例如,第2段列举了世界各地的正义之士仍在通过不同的方式纪念死难者的例子,得出“历史,不可能被忘却”的结论;第3段列举日本右翼否认历史的具体表现——篡改教材、解除与旧金山的姊妹城市关系,具体有力地证明了日本右翼妄图否认历史的态度仍然非常顽固,进一步证明了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第4段提出“历史不会因为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为巧舌抵赖而消失”的观点,然后举出国际组织对日本右翼分子的制裁和批判的例子,体现了“日本右翼越顽固,越会引起爱好和平的人们高度警惕”,验证了历史已成事实,不会被巧舌抵赖掉、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消失的道理。 第2段列举世界正义之士仍在以不同方式纪念死难者的事实,第3段列举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态度顽固的丑行,正义与丑恶形成鲜明的对比,一针见血地指出日本右翼分子倒行逆施的丑态,揭露其妄图辱没人类良知的实质。第5段,南京在1937年被日本变成“恐怖之城”,2017年国际和平城市协会宣布南京为“国际和平城市”,南京城市命运八十年沧海桑田的变化所形成的鲜明对比,证明了中国人牢记历史的目的不是铭记仇恨,而是对和平的珍惜和维护。 3.主题的表达与“钟声”内涵 “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是本文论点,也是本文的写作意图和表达的主旨。借助对这一新闻事件的评论,明确中国态度和动机:与世界人民共同维护和平,人类命运是共同体。 “钟声”是“中国之声”的简称,有“警世钟声”的寓意,是《人民日报》发表国际评论时使用的笔名,由《人民日报》国际部的编辑和记者集体担任,以正面阐述中国对一些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的立场与主张为重点,在风格上以快速反应、尖锐鲜明见长。 本评论立足国内,面向国际,视野开阔,格局宏大,“通过国家级主流媒体这一工具和手段,来更好地阐明中国的外交政策,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 教学意图 一、教什么:议论文的教学要点 本单元的阅读“任务一”指出“阅读消息、新闻特写、通讯、新闻评论等不同体裁的新闻作品,了解新闻内容,把握各自特点”。本文是新闻评论,属于政论文。 不但要明确作者观点,还要看作者用材料支撑观点的过程,以及整篇思维框架。“事实是客观的,逻辑却要调动作者自己内在的洞察力和主要创造力”,区分作者呈现的客观材料,以及与这些材料相对应的主观评论,并且根据客观材料与主观评论的对应关系体会逻辑的强大力量。作者观点和为了证明观点列举的材料都体现了作者的情怀与格局。本文尖锐犀利的语言特色立于鲜明的立场,“说服性,是论说能力的基本指标”,也应当是针对“假想敌”的辩论。 二、怎么教和为什么这么教 (一)比较中辨析,朗读中体会课标要求“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针对相同事件——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日”祭奠活动,12月13日多家媒体发表新闻报道,通过对比不同媒体对同一事件的报道,朗读中体会不同新闻体裁的语言特点,进而感知作者不同的立足点和报道角度。 (二)问题引领,任务驱动 语文课标要求初中学生能“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发挥教读课文的例子作用,以问题“教”学生“读”议论性文章:梳理观点、归纳材料、分析材料与观点的关系;以任务驱动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区分材料与观点,以及作者对事实材料的分析,通过朗读体会、感悟材料与观点的关系。 2.品读文中尖锐犀利的语言、鲜明的对比,感受本文的鲜明立场。 教学重点 新闻评论的体裁、议论文的文体特点。 教学难点 作为人类记忆的“南京大屠杀”以及署名“钟声”的内涵。 教学方法 比较法、讲授法、问题引领法。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比较中认知 阅读2017年12月13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关于“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活动发布的新闻报道,通过与本文标题比较异同,体会不同新闻体裁的内容特点,了解作者与众不同的报道角度。 二、述之以情,情理交融 研读第1段,找出议论句,体会议论的
13****13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