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会诗歌丰盈深邃的意境。 2.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 【教学重点】 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意象特点。 【教学难点】 感受毛泽东诗歌的领袖情怀和艺术魅力。 【教学方法】 朗读法,学生探究,教师点拨 【教学手段】 多媒体,AI软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跟大家讨论一个新的话题——青春。如果我问大家,你觉得青春是什么,应当怎样度过,大家可能有各种各样充满想象力的回答,因为大家正在经历这一段人生中最璀璨的时光,怎么畅想都不为过,一节课是远远不够用的。那么老师先邀请大家一起跨越百年时空,与历史长河中的另外一个热血青年,做一次青春的对话。接下来一起走进《沁园春·长沙》。 介绍学习目标,提醒学生关注。 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初中学过《沁园春·雪》,了解过毛泽东既是伟大的革命领袖,也是独领风骚的伟大诗人和卓越的书法家。 在1925年,32岁的毛泽东在自己的家乡湖南韶山组织农民革命,引起当地土豪恶霸的恐慌,遭到追捕。毛泽东为了躲避追捕,被迫离开长沙前往广州,路过长沙,再次回到曾经学习和生活的地方,有感而发,写下了《沁园春·长沙》。 环节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听名家朗读,纠正读音,标注停顿、重音,把握情感基调。 明确:情感基调应该是壮阔豪迈的。 2.自由放声朗读,以诗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为主,找出体现全词线索的动词,把握主要内容。 明确:老师在上片找到的是立、看、怅、问四个词,下片找到的是携、忆、记三个词。其中上片的“看”为我们展现了诗人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景物,“忆”字带我们回顾了诗人的一段往昔岁月。这两个字分别能概括上下片的主要内容。这样能提纲挈领的字,我们叫做“领字” 小结并板书 过渡:因何“独立”,看到怎样的湘江秋景,为何发问,答案又是什么?我们一起进入诗歌的深入分析。 环节二:结合意象,品味语言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1)将开头三句恢复成现代汉语语序,用自己的语言说一下。比较二者不同。 明确:在深秋时节,(诗人)独自站立于橘子洲头,看湘江水滚滚北去。 前三句不难理解,交代了时间、地点以及诗人所处的环境。 因为韵律的限制,句子有倒装,我们结合古代汉语的倒装知识,发现倒装恰好起到一个强调作用。这样一来,就把“独立”推到大家眼前了。那么是否有同学为我们说一下,“独立”二字除了能展现诗人此时的动作、状态,还有什么深层韵味? (2)“独立”有何深意? 可以借助教材上的书法插图进一步理解: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长沙》,头一个“独”字写得格外巨大而突兀,仿佛要从纸上跃起,丝毫没有孤独凄凉之感。当时我们的革命力量可能弱小,革命事业遭遇一些挫折,但此时的毛泽东依然是热血澎湃的,他是下定决心要与反动势力斗到底的。所以对于“独立”二字,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越是在困难的处境下,诗人越要保持独立和清醒,与这个黑暗的浑浊的世界斗一斗。 所以“独立”这个词包含着作者的青春形象——卓然而立,昂然清醒,舍我其谁,霸气伟岸。 过渡:面对秋景,古人多悲秋之作。32岁的毛泽东立于橘子洲头,他笔下的秋景,又有何特点呢?让我们关注“看”字领起的七句。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看”字领起以下七句: (1)诗人站在橘子洲头看到哪些秋景,圈画起来。 (2)诗人用哪些词语形容这些景物?分析这些词语的精妙之处。(结合学案) 秋景:山、林、江、舸、鹰、鱼 炼字: 万山红遍: 万:突出山之多,群山重叠之景 红:表明山林的颜色红艳 遍;突出红之广 层林尽染: 层:突出林之密尽:数量多 染:拟人,树林经霜变红像被人为染色一般,突出颜色之浓、之深 漫江碧透: 漫:写出了江水满溢之状 碧:表明江水的颜色碧绿 透:突出江水清澈见底(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百舸争流: 百:写出江上船只之多 争: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营造昂扬奋发的气氛 鹰击长空: 击(换成“飞”或“翔”):突出雄鹰飞翔的迅猛有力 鱼翔浅底: 翔:(换成“游”):突出鱼在水中自如轻便的状态,像鸟在天空飞翔一样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提醒学生总结方法:关注诗人使用的词语:夸张的数词,生动的形容词,充满活力的动词.·这些词语充满表现力,让景物绚丽多姿,生机勃勃。 小结:在诗人笔下,宇宙万物都在秋天里蓬勃生长,都想要不受压制地展示着自己的美好与生命力,都追求着属于自己的自由,一一万类霜天竞自由 (3)评AI画图,进一步体会文字之美、情感之美。 老师在课前想找一幅合适的配图,能展现这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于是我借助AI,输入一些画面关键词,经过数次调整与修改,生成一幅图画。 请大家评一评:你觉得这幅插图有没有达到诗人描述的效果? 提示:可以从诗歌的用词表
13****13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