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从“在场”到“入心”--小学课间十分钟心理支持的实践 摘要 课间是学生情绪最自然流露的时段,心理教师结合一线实践,探索如何利用课间十分钟在教室内开展“在场倾听”的具体做法与育人价值。通过固定时间、地点、姿态建立稳定的心理支持场域,以开放、非评判的姿态接纳学生的情绪与分享,既能降低学生的求助门槛,又能及时捕捉其心理动态、强化师生信任。实践表明,这种“生活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可有效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可及性,能为一线教师提供操作性较强的参考。 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传统的“辅导室模式”常因“预约制”“特定空间”的限制让学生望而却步,尤其是低学段学生或敏感儿童更易因“心理问题”标签产生顾虑。作为一线心理教师,笔者尝试在授课前后的课间十分钟留在教室,以“在场倾听”的方式为学生构建零距离心理支持空间。这一朴素实践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支持就在身边”,更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融入日常学习生态。 以下结合具体做法与反思,分享实践中的实操经验。 核心理念: 把心理支持“种”在学生日常里 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既需要专门心理课程的“施肥”,更需要日常场景的“土壤滋养”。课间十分钟是学生情绪最自然流露的时段,教室是他们最熟悉的空间,在这一场景中嵌入心理支持,本质是利用“生态系统理论”中的“微系统互动”,让专业支持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 简单来说,就是让学生形成“需要时,老师就在”的安全感。教师无需刻意做什么,只需以真诚、接纳的姿态在场,就能让学生敢于表达。哪怕只是沉默地陪伴片刻,这种“被允许”的体验本身就是一种心理支持。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情绪表达直接且真实,喜怒哀乐常常会在课间这样无拘无束的时间段尽情释放。传统的心理辅导模式将学生的心理支持局限在特定的辅导室和固定的时间内,这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心理支持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而课间十分钟的心理支持,就像是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播下了一颗心理支持的种子,在他们熟悉的环境中自然生长。 小学生在遇到困惑或情绪波动时,往往更希望能在第一时间得到身边人的关注和支持。课间十分钟的“在场倾听”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当学生在课间玩耍时与同学发生小摩擦、因为一道难题而感到沮丧,或是因收到了一份小小的惊喜而满心欢喜时,心理教师就在教室的某个角落,随时准备倾听他们的心声。这种即时性的心理支持,能够让学生在情绪产生的当下就得到疏导和回应,避免负面情绪的积压,也使得积极情绪不断放大。 同时,将心理支持融入课间十分钟,也有助于打破学生对心理辅导的刻板印象。很多学生认为只有“心理有问题”的人才会去寻求心理老师的帮助,这种观念让他们在遇到一些小困扰时不敢主动向心理教师倾诉。而当心理教师以一种自然、亲和的姿态出现在课间的教室里,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和互动时,学生就会逐渐意识到,寻求心理支持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就像遇到学习问题向老师请教一样。 实操要点: “三固定”“两开放”, 让学生敢靠近、愿分享 (一)用“三固定”建立稳定预期 学生,尤其是低学段学生,对“可预测的存在”更有安全感。因此,教师在实践中需坚持“三固定”,即:固定时间,选择自己授课前后的课间;固定地点,如教室讲台旁的固定角落,不形成压迫,让学生知道老师在这里即可;固定姿态,身体放松、面带微笑,目光自然看向学生群体而非紧盯某个人。手里不拿需批改的作业或手机,避免显得“忙碌”。这种“固定”会让学生逐渐形成条件反射,知道课间到这个角落,就能找到心理老师。 固定时间的选择有着重要的意义。授课前后的课间,学生刚刚结束一堂课的学习,或者即将开始下一堂课,他们的状态相对放松,也更容易与老师进行交流。对于低学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时间观念还不够强,固定的时间能够帮助他们在脑海中建立清晰的认知,知道在这个时间段可以找到心理老师。 固定地点的选择也需要精心考量。教室讲台旁的固定角落是一个比较理想的位置,这个位置既不会影响学生的课间活动,又能够让学生很容易地看到老师。同时,这个角落相对安静,能够为学生和老师的交流提供一个相对私密的空间。 固定姿态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基础。身体放松、面带微笑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亲和力,减少他们的紧张感。目光自然而平等地看向学生群体,而不是只盯着某个人,能够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老师的关注。手里不拿批改的作业或手机,能够让老师全身心地投入与学生的交流中,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真诚和重视;反之如果老师手里拿着作业或手机,学生可能会觉得老师很忙碌,不愿意打扰老师,从而放弃与老师交流的想法。 经过一段时间的“三固定”实践,学生就会逐渐形成条件反射。当课间铃声响起,他们就会知道心理老师可能在那个固定的角落等着他们。这种稳定的预期能够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安全感,让他们更加敢于靠近老师,分享自己的心声。 (二)用“开放性”的态度接纳多元表达 课间倾听的核心是“被
13****13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