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荷塘月色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子佩弦,号秋实,生于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朱自清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198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地搜集、整理,出版了6册《朱自清全集》。朱自清虽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作,但是,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从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引入注目的成就。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课文感知自主探究:①给文章八个小段标上序号,找出文章主要写景的段落和抒情的段落,找出文章抒情的语句。②作者夜游荷塘的行踪是怎样的?请用箭头表示出来。③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①文章主要写景的段落是第二段、第四段、第五段、第六段。景与情②文章抒情的语句主要有:第一段: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第二段: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第三段: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便觉是一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第六段: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第七段: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第八段: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在朦胧荷香月色笼罩之下的“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颔悟情感美1、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主要是由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2、怎样理解“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激起的波澜,这句是文眼(就是文中画龙点睛,揭示全篇旨趣的关键性的语句),放在篇首,为全文定下抒情的基调。时代背景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理清行文思路家作者的行踪:思考:文章为什么要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江南采莲旧俗?思考: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是否多余?四、小结感受画面美荷叶荷花月下荷塘美景画面美:月色下的荷塘清幽、淡雅、恬静的美。作者是从几个方面写了月色?月光如水薄雾似纱花叶如梦黑影斑驳杨柳如画光影似曲写景技巧:比喻、通感、虚实结合。画面美:荷塘四周幽静、朦胧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出了树色、远山、灯光、蝉声、蛙声。“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雾”写出了淡月下树色阴暗迷蒙的特点。荷塘月色品味语言美勾画精美语句,体会语言技巧本体拟人句用写女子姣美神态的词来写荷花,赋予荷花生命的活力和感情,拟人手法写出了荷花的情态美。通感句修辞手法:通感用“歌声”比“清香”,“名曲”比“光与影”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通感(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感觉的印象,即“感觉的相通与转移”)而这样的感觉也只有在静静的月夜下才感受得到,就更突出了宁静的氛围。叠词叠词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有一种韵律美,渲染出雅而不俗的语言氛围。动词●以“流水”喻“月光”,用“泻”而不用照,写出了月辉照耀,一览无余的景象,化静为动,有动感美。流水“泻”的范围广,与“流水”相照应,而且有动态美,显得生动活泼。“照”的范围窄,不能与“流水”相照应,有点呆板,显得不灵泛。“浮”突出静态美,“笼”可与之对照。“漂”突出动态美,“笼”不能与之对照。“朱先生的语言,历来是‘新而不失自然’,在口语的基础上刻意出新。既有平白如话,毫无雕饰的文字,更有精心‘拣练’的遣词用字。点活了月光和雾气的‘泻’‘浮’二字••••••生动的起了丰富、润饰、强化形象的作用。”《中国现代散文欣赏辞典》金志华总结课文,启迪思维,迁移运用写作特点

仙人****88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