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进入《中医内科学》课程学习中医内科学总论导言基本框架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阐述内科所属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并采用中药治疗为主的一门临床医学。是必须学好的一门专业课。是临床专业课,是中医学学科的主干课程,是临床诸学科的基础。其水平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医临床工作的发展水平。三、中医内科学的任务第一节中医内科学术理论的起源与发展(一)萌芽(殷商时代)(二)奠基(春秋秦汉)附:《内经》与《伤寒杂病论》在中医学中的地位(三)形成(魏晋金元)(1)病因学(2)症状学(3)治疗学2.学术理论的创新:(四)




/NUMPAGES14感谢科教科给我们提供的这次学习中医经典的机会。我自己中医学的不太好,所以我就不在某个知识点上做深入的讲解了,今天主要讲讲认识和方法上的一些问题,大家也没有多少需要做笔记的内容,主要是认真听,仔细的去理解就好了。10年前,我看过一本书,叫《思考中医》,是广西中医药大学的刘力红教授写的,可能在座的有人也看过,写的非常精彩,很受启发,所以我在里面挑选了一小部分内容作为今天讲课的内容,分享给大家,很多话都是引用的原文,部分引用的案例也是以本书作者的角度讲给大家听,并不一定是我本人真实的




/NUMPAGES8谷香袭人天生万物,独厚五谷。传统意义上,五谷杂粮用于三餐粮食被大家所熟知,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养生意识的增强,五谷的范围和功用已经远远超越了“粟、豆、麻、麦、稻”这原始五谷的力量。谷香袭人更养人,相比山珍海味,五谷有一种超越浮躁繁华的质朴和实用的食补价值。苦荞麦——五谷之王古今中外话苦荞秦始皇称苦荞具有“仙丹之灵气,老参之功力”。21世纪人类自己能种植的灵丹妙药日本人称苦荞为“长生不老的保健食品”,是“21世纪人类自己能种植的灵丹妙药”,把苦荞食品当作健康长寿的一大秘诀。日本全国三




/NUMPAGES8中医药健康服务+旅游赵立冬北京养生文化创意产业协会中医药健康旅游是我国原创的,也是政府引导推进的中国特色的健康旅游产业新业态。对此谈谈我的五个观点。市场呼唤是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的动力从国际市场看出,由于人和人居住的城市的压力与负荷不断加大,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日益加剧,城市生态系统失衡,同时人的身心灵健康也受到极大的威胁。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到环境幽静、空气清新并有疗养服务设施齐全的地方康复身心、改善健康。这种将疗养与旅游相结合的健康旅游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和墨西哥




/NUMPAGES18中医辨证基础知识一、辨阴阳虚损证候1.阳虚证表现:虚寒之象(+气虚)2.阴虚证表现:虚热之象(+血虚)二、气病证治1.气虚证【临床表现】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动则加重,头晕目眩,自汗,脉虚,舌淡嫩以疲乏、气短、脉虚、动则加重为辨证要点。治法:补虚益气2.气陷证【临床表现】气虚+内脏下垂,以自觉气坠,或脏器下垂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见腹部坠胀,或见脱肛、子宫下垂等内脏下垂的现象。舌淡、脉弱等,为气虚的指征。体瘦而弱,气短、气坠、脏器下垂,为主要表现。治法:益气升提3.气不固证表现




/NUMPAGES17雾化治疗咽炎药物配方1.用中药雾化疗法:可用沙参30克、麦冬15克、桔梗10克、生甘草10克,加水5阗毫升,煎至3印毫升,滤净药渣,取药液做雾化吸人(放人雾化吸人器内),每次用药30毫升。2.可以使用庆大霉素和地塞米松,痰多时可以加糜蛋白酶每天1-2次,连续做5-7天.鱼腥草针剂加地塞米松超声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哮喘效果观察治疗小儿哮喘的方法很多,而雾化吸入治疗较为方便,小儿易于接受,且用药量低,尤其使用中成药,价格较为低廉.我们从1996年以来收治的哮喘患儿中筛选出资料完整的轻、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推广应用前言前言方案自国家中管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建设至“十二五”重点专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以一直作为我科的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在临床应用,并每年进行优化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及其疗效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标准诊断标准诊断标准诊断标准二、治疗方案(一)中医辨证论治中医辨证论治中医辨证论治中医辨证论治中医辨证论治中医辨证论治(二)中医外治(二)中医外治中医外治中医外治中医外治中医外治中医外治中医外治中医外治中医外治中医外治中医外治中医外治三、护理护理护理护理护




中医内科学单选题单选题单选题单选题单选题单选题单选题单选题单选题多选题多选题多选题多选题病例分析一病例分析一病例分析一病例分析二病例分析二病例分析三病例分析三




/NUMPAGES31养生健康知识(三)61、【为了您的视力,请对电脑作如下设置】桌面-右键-属性-外观-高级-项目选择(窗口)、颜色1(L)选择(其它)将色调改为:85。饱合度:123。亮度:205-添加到自定义颜色-在自定义颜色选定点确定-确定。这个色调是眼科专家配置,长时间使用会很有效的缓解眼睛疲劳保护眼睛。62、【做人的底线】(1)不做第三者,即使再喜欢(2)骗我可以,如果被我知道超过两次,请你有多远滚多远(3)如果你拿我不当回事,我会以同样的方式对你(4)我可以装傻,但别以为我真傻(5)我




中医经典学习后有感经过这学期和王老师学习中医四大经典和加上平时自己的学习,感受颇深。谨记这条人们反复研究历代中医成才规律后,一致认为“读经典,做临床,拜名医”。是创就中医临床大家的必要条件。回想自己的成长,是经典伴随着一路成长,中医养生已成为现实社会的一种风气,《黄帝内经》成为人们的“掌上明珠”,固然,《黄帝内经》在养生方面有着详细而精辟的论述,其智慧大大超出这些。《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它构建了中医学理论体系,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作为“医家之宗”的《黄帝内经》,是历代学习中




我的中医经验方中医中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华夏民族五千年的生存和繁衍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中医师和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总结出了许多防病治病的方药,有的至今被我们所应用,有的则遗憾的遗失了。我在医疗过程中,总结收集了一些治疗疾病和预防疾病的有效药方,经过多年临床应用,有效方便,现献与世,希望能为人类的健康做点贡献。在人的一生中,疾病是难免的,这就需要我们知道一些医药知识,有病治病,没病防病。其实有些疾病,我们自己就可以预防和治疗地,这样即节省了我们去医院所用的时间




中医药概论1、简述中医药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答:中医药的起源是由于人类生存的需要,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疾病和伤痛,就需要医药知识和技能来疗伤治病,就有了中医药学。有了中国人就有了中医药学,中医药学起源于原始社会,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创造的,是实践的产物。历经先秦、秦、汉时期,中医药学无论在人体结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治则、治法等基础理论方面,还是中药在临床的运用等各个领域都有丰富的经验和知识积累,四大经典著作的问世,意味着中医药基本理论的确立和完整理论体系的形成。随着时代的不




..中医肿瘤科专科试题一、名词解释1.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2.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是经脉与络脉的总称。3.同病异护:所谓“同病异护”是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病员机体反应性不同,或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不同,施护的方法亦各异4亡阳:指机体的阳气大量亡失,致使属阳的功能突然严重衰竭,出现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5.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二、选择题1.古代哲学精气概念的产生是源




一、感冒病名首见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元代朱丹溪提出辛温、辛凉治法;明清感冒与伤风互称。治则:解表达邪忌用补敛之品1.风寒证: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败毒散或葱豉汤加味2.风热证:辛凉解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3.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玉屏风散(表虚自汗)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五、喘证1.实喘1)风寒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若汗出而喘不平,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寒饮内伏,复感外寒引发者用小青龙汤2)表寒里热: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3)痰热郁肺:清泄痰热-桑白皮




手太阴肺经一、词解1、肺系2、臑3、是动则病4、是主……所生病二、填空1、手太阴肺经的起点穴是,止点穴是,共穴。2、肺经腧穴主治、、和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3、手太阴肺经上井荥输经合穴分别为、、、、。4、肺经原穴是、络穴是、大肠经原穴是、络穴是。三、问答题1、写出手太阴肺经的经脉循行。2、简述孔最穴为什么既能治咯血又能治痔血?3、列缺穴为何能治头项强痛?偏历为何能治水肿?四、选择题1、列缺的简便取穴法为A两手虎口交叉,食指尖所在处B两手虎口交叉,拇指尖所在处C两手虎口交叉,中指尖所在处D两手虎口交叉,无




医家与学派(一)伤寒学派将历史上不同时期研治伤寒而卓有成就的医家统称为伤寒学派。伤寒学派诸家以《伤寒论》为其学术研究的主要对象。根据其不同时期的学术研究特点,一般习惯分为宋金以前伤寒八家和明清时期伤寒三派。(二)河间学派河间学派是以宋金时期河北河间著名医家刘完素为代表的医学流派。以《内经》理论为指导,以阐述火热病机,善治火热病证而著称于世。倡“六气皆能化火”说,治病善用寒凉,世人亦称之为寒凉派。刘河间,金著名医家,著有《素问玄机原病式》《医方精要宣明论》《三消论》等。其主要内容为“六气皆能化火”。(三)易




一、感冒病名首见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元代朱丹溪提出辛温、辛凉治法;明清感冒与伤风互称。治则:解表达邪忌用补敛之品1.风寒证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败毒散或葱豉汤加味2.风热证辛凉解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3.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玉屏风散(表虚自汗)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二、咳嗽:是因脏腑功能失调,使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所致,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的病证。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素问·咳论》指出:“五脏六腑皆令咳,非独肺也。”治法方药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




《中医外科学》第一章总论1、《周记·天官》独立分科4科疾医,疡医,食医,兽医2、《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3、汉末华佗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外科医生,他是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进行剖腹术。死骨剔除术,堪称外科鼻祖4、葛洪《肘后备急方》海藻治瘿,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记载,提出狂犬脑组织外敷伤口治疗狂犬咬伤,开创免疫法治疗狂犬病的先河5、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南齐·龚庆宣,首创水银膏治疗皮肤病,波动感辨脓,破脓时切口应选在下方6、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是




六味地黄丸的应用体会刘鑫河南省驻马店市第二中医院六味地黄丸,原方出自《小儿药证直诀》,具有滋补肝肾、养精填髓的功效,主治肝肾阴虚所致诸证。本人从事临床多年,结合现代医学,治疗多种疾病,疗效满意,兹总结如下,供同道参考。1.神经衰弱症和焦虑症:本病属中医“不寐”、“眩晕”的范围,表现为失眠心烦,头晕健忘,耳鸣多梦,腰酸困乏,舌红苔白或黄,脉细数或者弦滑。辨证要点为肝肾阴虚,心肾不交,心神失养。治疗以滋补肝肾、清心除烦、镇惊安神为法。用富硒浓缩六味地黄丸改善。2.高血压病:本病属于中医“眩晕”、“头痛”的范畴




急性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住院患者。一、急性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急性咳嗽病(TCD编码:BNF011)。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ICD-10编码:J06.903)或急性支气管炎(ICD-10编码:J20.904)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ICD-10编码:J44.101)。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急性支气管炎经门诊治疗3~7天后症状未见好转,且血常规为白细胞计数<1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