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十一单元盐化肥类型1判断复分解反应2.镍氢充电电池有着广泛应用,镍(Ni)及其化合物能发生下列反应: ①Ni+2HClNiCl2+H2↑ ②NiO+2HClNiCl2+H2O ③NiO2+4HClNiCl2+Cl2↑+2H2O 对上述反应的分析判断错误的是() A.镍能与氯化铜溶液发生置换反应 B.NiCl2能与NaOH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 C.反应②和③都是复分解反应 D.反应中Ni①、③的化合价都发生了变化3.判断复分解反应是否发生,不必考虑的是() A.是否有水生成B.是否有气体生成 C.是否有沉淀生成D.金属活动性顺序 4.下列四种物质中,有一种物质的溶液能与其他三种物质的溶液反应,这种物质是() A.Ca(OH)2B.Na2CO3 C.HClD.Ba(NO3)2类型2复分解反应的条件7.下列物质间的转化不能一步完成的是() A.KNO3NaNO3B.MgMgO C.Na2CO3NaOHD.H2OH2 8.松花蛋外面泥灰料的配料有纯碱、食盐、生石灰、草木灰(K2CO3),用水将它们混合包在蛋壳的外面,这个过程中发生的复分解反应有() A.1个B.2个C.3个D.4个9.为除去Cu(NO3)2溶液中含有的少量AgNO3,某同学给出了两种方法:Ⅰ.加入足量NaCl溶液,过滤;Ⅱ.加入过量的铜粉,过滤。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方法Ⅰ中产生的沉淀只有AgCl B.回收方法Ⅱ的不溶物,可直接得到纯净的银 C.方法Ⅰ过滤后得到的滤液还含有NaNO3,所以不可行 D.两种方法均需用到烧杯、漏斗和玻璃棒类型3复分解反应的应用11.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含有Ba(OH)2、KNO3、FeCl3、Na2CO3、Na2SO4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确定其成分,进行如下实验: ①取一定量的白色粉末加入足量的水,振荡,静置,得白色沉淀,上层清液为无色。 ②过滤,在白色沉淀中加入足量稀盐酸,白色沉淀全部溶解,且有气泡产生。 (1)据此推断,该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可能含有;一定不含有。 (2)写出步骤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2.如图所示,A、B、C、D、E、F均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A易溶于水,A与B发生的是复分解反应,B与C发生的是中和反应,F是人体正常生理活动必不可少的一种盐。 结合图中信息,回答有关问题。(1)E的化学式为。 (2)A与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C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3.某化学兴趣小组在课外活动中对某溶液进行了多次检测,其中三次检测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回答:(1)三次检测结果中第次检测结果不正确。 (2)在检测时,为了确定溶液中是否存在硫酸根离子、碳酸根离子和氯离子,先向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稀硝酸溶液,检验的离子是;然后继续加入过量的 (填化学式)溶液,其目的是;过滤后,再向滤液中加入溶液(填化学式)溶液。14.工业上侯氏制碱法制得的纯碱产品中常含有少量的氯化钠杂质,化验员要对每批次的纯碱产品进行检验。在实验室中取27g纯碱样品,平均分成五份依次加入到盛有100g稀盐酸的锥形瓶中(锥形瓶的质量为60g),每次充分反应后都进行称量,得到的实验数据如下表:(1)第一次加入纯碱样品充分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 g。(2)计算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计算结果精确到0.1%)15.(2015·玉林)玲玲在学习复分解反应时,对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产生了兴趣,于是她和小组内的同学仅用以下药品展开了探究活动。 实验药品:稀硫酸、稀盐酸、NaOH溶液、Na2CO3溶液、 Ba(NO3)2溶液、NaCl溶液、酚酞溶液。 【提出问题】他们要探究的问题是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查阅资料】Ba(NO3)2溶液显中性,且Ba2+有毒。 【实验探究】玲玲用上述物质做了下列几组实验【记录和解释】 (1)组合①、②、⑤均无明显现象,其中组合与另外两组的实质不同。为证明该不同之处,玲玲在实验过程中使用了酚酞溶液。 (2)请写出组合③的化学方程式 。 【实验结论】他们请教老师并讨论后知道,只有当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物中有沉淀或产生时,复分解反应才可以发生。 【拓展延伸】实验结束后,他们将所有废液收集在废液缸中静置,观察到白色沉淀和无色的上层清液。为了确定沉淀和清液的成分,继续展开探究。【实验1】探究沉淀的成分。 【提出猜想】Ⅰ.沉淀只有BaSO4; Ⅱ.沉淀只有BaCO3; Ⅲ.沉淀中含有BaSO4和BaCO3。 梅梅取少量沉淀于试管中,滴加 (请补充完整实验操作和观察到的现象),证明了猜想Ⅲ是正确的。 【实验2】探究清液的成分。 ①取少量清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几滴Ba(NO3)2溶液,无明显现象。 ②量取少量清液于另一支试管中,滴入几滴,有白色沉淀产生。【解释与结论】探究活动结束后,小组内成员通过讨论分

ca****ng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