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诗歌鉴赏高一语文压轴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的综合含答案解析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唐多令·惜别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谩长是、系行舟。 【注释】漫:空,徒劳。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将“愁”字巧妙地拆分为“心上秋”,既突出季节为“秋”,又表明了内心最主要是因悲秋而愁。 B.词人明月之夜不敢登楼,是因为怕登高望月思人而会更让人增添愁苦,表达了月夜思乡怀人而又充满矛盾的心理。 C.“燕辞归”与“客尚淹留”是反衬,用燕归反衬客留,从而表达了客居他乡不得归的无奈、伤感之情。 D.最后一句用了拟人手法:词人责备垂柳不能留住亲友,却总是留自己的行舟,表达了对亲友的思念。 (2)结合全诗,请简要概括诗人的“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答案:A 解析:(1)A (2)①秋景凄清;②亲友相别;③功业无望;④羁旅漂泊 【解析】【分析】(1)A项,“内心最主要是因悲秋而愁”错误,原文几个愁的原因中,无法分析出“最主要是因悲秋而愁”,根据题目《惜别》可知,最主要是因“亲友相别”。故选A。 (2)“纵芭蕉不雨也飕飕”纵然是秋雨停歇之后,风吹芭蕉的叶片,也吹出冷气飕飕,作者融情于景,写出秋景的凄清;“离人心上秋”,离别之人的心上加个秋,凄凉萧索,写出离人相别之愁苦;“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往昔的种种情事好像梦境一样去悠悠,就像是花飞花谢,就像是滚滚的烟波般向东奔流,融情于景,含蓄写出自己功业无望的愁怨;“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只有我这游子还在异地停留,丝丝垂柳不能系住她的裙带,却牢牢地拴住我的行舟,抒发了作者羁旅漂泊的愁情。考生据此容易作答。 故答案为:⑴A; ⑵①秋景凄清;②亲友相别;③功业无望;④羁旅漂泊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许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词。 解析:上片开头发问,写眼前实景,借春花秋月等美好的事物发出了“何时了”的疑问,是实写;接着是感叹,表明作者已然沉入回忆之中,这是虚写;之后又回到实景中来——“小楼昨夜又东风”;而登楼遥望,“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又是虚写;下阙一开始写作者想象中的故国,把“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有物是人非之感,是虚写;最后将笔力集中到一个“愁”字上,自问自答,以江水喻愁,化抽象为形象,突出了愁之多、恨之深。诗歌虚实相生,起伏跌宕,将故国的衰亡与天地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直抒故国之思,亡国之恨。 【解析】【分析】“春花秋月何时了”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人生多么美好。可我这囚犯的苦难岁月,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呢?这是实写。“往事知多少”,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么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这是虚写。“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也引出词人对故国往事的回忆。这是实写。“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这是想象之景,虚写。以上六句,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化抽象为形象,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本词借助虚实结合,抒发故国之思,亡国之恨的情感。 故答案为:上片开头发问,写眼前实景,借春花秋月等美好的事物发出了“何时了”的疑问,是实写;接着是感叹,表明作者已然沉入回忆之中,这是虚写;之后又回到实景中来——“小楼昨夜又东风”;而登楼遥望,“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又

ca****ng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