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真题体验·亮剑高考 考点考情考题统计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5年2考)2017·全国卷Ⅱ·T19; 2016·全国卷Ⅲ·T39(3)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全国卷5年0考) 1.(2017·全国卷Ⅱ·T19)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世界一流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世界第一颗量子通讯卫星“墨子号”遨游太空,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世界领先,“蛟龙”号创造了作业类载人潜水器下潜深度新的世界纪录,超级计算机排名稳居世界第一……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的文化意义在于 () ①凸显了科学素养在文化素养中的核心地位 ②为文化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手段 ③强化文化的统一性、缩小文化的差异性 ④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科技创新的作用、文化自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我国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的真正原因。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可以为文化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手段,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②④正确;①说法错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③说法错误,违背了文化的多样性要求。 2.(2014·江苏文综·T21)某地首创一种实名制、免费发放的文化惠民卡,市民持卡可以看电影、看演出、买书,只要在签约商户进行文化消费,就可以享受折扣、积分、奖励等多项优惠。文化惠民卡的发放能够 () ①降低文化消费的成本 ②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③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 ④调动人们文化消费意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B。解题时抓住题干中“免费发放的文化惠民卡”“可以享受折扣、积分……”等,体现①④;②中“全面提高”表述绝对化,不选;题干没有涉及提高文化产品质量,③不选。故选B。 3.(2013·安徽文综·T8)古人以“桑梓”代表故乡,以“椿萱”代表父母,以“棠棣”代表兄弟……可见古人对自己生存的环境何等亲切,他们能够把周围的事物伦理化。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 A.必须尊重和认同传统文化 B.认识世界要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前提 C.要增强文化建设的自觉性 D.要发挥意识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作用 【解析】选C。 选项具体分析结论A传统文化有优劣之分,所以不能一概尊重和认同排除B认识世界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排除C古人把生存的环境伦理化,说明要自觉进行文化建设入选D意识作为人的主观因素不能直接改造客观世界排除4.(2016·全国卷Ⅲ·T39(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新方法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本土培养的科学家首次获诺贝尔奖。 疟疾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顽疾,困扰了人类几千年。20世纪60年代末,治疗疟疾的常用药物——氯喹或奎宁的药效已经减弱,疟疾的发病率再次升高。为了找到新型抗疟药物,中国政府启动了研制治疗疟疾药物的“523项目”,中医研究院成立以屠呦呦为组长的科研组参加研究工作。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屠呦呦小组与全国7个省市、30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协同合作,经过数百次试验、无数次失败,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传统中草药文献中获得灵感、汲取智慧,最终使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了疗效高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新方法,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 屠呦呦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它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用现代科学手段不断认识中医药,是我们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责任。 在世界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为什么要坚定中华文化自信?请列举两条理由。 【解析】本题是原因类试题,设问要求是列举理由。通过阅读材料,可从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建设文化强国、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等角度回答。 答案:中华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坚定文化自信,是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的必要条件。坚定文化自信,才能以我为主,在国际交流中借鉴吸收各国文化的优秀成果。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备选真题】 1.(2014·福建文综·T39(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化积淀着一个国家最深层的情感和精神追求,是一个民族保持生机与活力的源泉,它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不断为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增添绚丽的色彩。 材料一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了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开启了中华文化复兴的新征程,对中国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成果 发展历

my****25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