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高中政治经济常识第四课第一节同步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2011·高考上海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现代化的农业应该具有如下特征() A.高产、高效、高利润、安全、生态 B.高产、高效、优质、安全、生态 C.高产、高投入、高效、安全、生态 D.高产、高利润、优质、安全、生态 解析:选B。本题考查现代农业的特征,属于对知识的识记。 2.(2012·辽宁本溪第一次模拟)改革开放以来,有三大政策对我国农村、农业和农民产生或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一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二是免除农业税;三是允许土地经营权流转。下列与三大政策直接对应的意义表述中,正确的组合是() ①解放农村生产力,调动广大农民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②从根本上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发展 ③实现农村的产业化经营,促进了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 ④实现农村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免除农业税——减轻了农民负担;土地经营权流转——实现农村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 3.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为此需要() ①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 ②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③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选A。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农业的现代化虽然离不开工业的现代化,但发展农业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毕竟是两回事,④应排除。 4.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工业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 A.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 B.为满足人们生活需要提供各种消费品 C.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能源和原材料 D.是国家积累资金的主要来源 解析:选A。注意题干的限制性,工业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而不是问工业作用的“一般”表现。工业不断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因而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这个国家的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 5.实现国民经济的信息化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必然条件。信息化有利于() ①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②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③高起点上加速实现工业化④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 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B。信息化是带动工业化的强大动力,信息化与工业化结合,可以迅速提高工业化水平,加快工业化进程,①②③正确;④与信息化无关。 6.(2011·高考北京卷)二十多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三大产业的比重发生了很大变化。 1990年2000年2010年第一产业27.1%15.1%10.2%第二产业41.3%45.9%46.8%第三产业31.6%39.0%43.0%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可以推论出我国() ①农业总产值逐渐减少②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渐提高③劳动者对服务业技能培训的需求上升④劳务消费在居民消费中所占比重逐步增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D。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三大产业比例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一产业比重在减少,第二、三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比重在增加,服务业和劳务消费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比重的增加意味着服务业和劳务消费的发展,③④符合题意。①说法错误,第一产业比重的减少,并不意味着农业生产总值的绝对减少。材料没有提到出口,所以②与题意无关。故选D。 二、非选择题 7.国家统计局于2011年7月11日发布公告,2011年全国夏粮总产量为12627万吨,比上年增产2.5%。这是我国粮食连续第八年增产。在旱情严重条件下,我国粮食为何仍然连年增产?答案在于:这几年,国家支持粮食生产年年有新政策,补贴范围不断加大,各级政府重农抓粮与农民群众务农种粮形成了巨大合力,粮食播种面积稳定扩大,种粮投入得到保障。各地集中改造了一批中低产田,建设了一批农业基础设施,农业抗灾减灾能力得到提高。农业部门改革和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科技入户、优粮工程、高产创建等项目,粮食单产连年提高,为增加总产提供了持续动力。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常识分析我国粮食“大旱之年夺丰收”的原因。 解析:本题以旱灾为情景设置试题,考查宏观调控、农业地位等知识。考查识记、调动和运用已有知识阐释事物的能力,体现高考关注社会、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能力的考查思想。解答时应明确各项措施最终都落实到发展农业上。 答案:(1)国家连年推出支持粮食生产的新政策,保护了农民利益,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2)政府、集体和农民不断增加种粮投入,为发展粮食生产提

my****25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