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19-2020学年秦朝的统治第二章第一节同步测试方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秦王嬴政即位时,统一条件基本成熟,其统一条件不包括 A.社会生产力提高,民族、地域之间联系加强 B.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C.商鞅变法比较彻底,秦国实力增强 D.少数民族南下的步伐放慢 2.“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该语表明作者认为秦统一的意义是 A.使人民有了从事生产的安定环境 B.使人们脱离了弱小的诸侯国 C.为我国长期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D.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3.秦朝的郡县制适应封建集权政治的需要,最主要在于 A.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 B.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 C.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 D.郡县官吏与皇帝是君与臣的关系 4.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出现的根源是 A.巩固皇权 B.封建经济的分散性 C.地方割据混战 D.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 5.秦朝统一货币最重要的影响是 A.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B.将财政大权收归了中央 C.促进了各地区的经济交流 D.有效地抑制了通货膨胀 6.秦始皇下令焚书反映出的实质是 A.秦始皇个性极其暴虐 B.秦始皇视传统文化为统治障碍 C.秦朝统治严酷残暴 D.君主专制扩展到思想文化领域 7.“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诗中提到的秦朝的历史事件是 A.政治改革、平定山东 B.统一六国,焚书坑儒 C.焚书坑儒、农民起义 D.农民起义,刘项文盲 8.古人对秦朝短期而亡原因的分析,最接近事实的是 A.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 B.所以殄灭而降辱者,(亡于)六王之后也 C.四维(礼又廉耻)不张,……故万民离叛 D.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9.秦朝的暴政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中,其最根本的是 A.生产力遭严重破坏 B.政局动荡不安 C.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D.黎民生活痛苦 10.秦始皇对我国历史做出的最重要贡献是 A.确立了我国的封建制度 B.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D.在全国实行郡县制度 二、材料解析题(共10分)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2:(西汉人严安说:秦灭六国之后)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逢明天子,人人自以为更生。 ——《史记》 材料3: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奸逾炽,兵马益设而乱人逾多。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 ——陆贾《新语·无为》 回答: (1)依据材料,说明秦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原因。 (2)依据材料3,指出作者的着眼点和思想特征。 三、问答题(共10分) 12.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说:“(秦朝)在证明法家思想有效的同时,秦王朝的灭亡也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评述这一史学观点。 [参考答案] 一、1.D2.A3.C4.B5.C6.D7.C8.A9.A10.C 二、11.(1)任用外来人才是秦得天下的重要原因;举措暴众,用刑太极是秦失天下的主要原因。(5分) (2)着眼点:用秦亡的教训告诫西汉统治者,劝其休养生息,以巩固统治。(3分) 思想特征:无为。(2分) 三、12.法家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人们应按现实的需要进行政治改革,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实行法治。法家的这些学说为秦始皇所采用,确立了皇权至高无上和建立了一套中央集权制度,并以严刑酷法镇压人民的反抗,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证明了法家思想有效。(6分)孟子提出“民贵君轻”,主张实施“仁政”,给农民一定的土地和劳动时间,放宽刑罚,减轻赋税。但秦朝实行苛政、重役、酷法,违背了孟子的思想,结果激化了社会矛盾,最终为农民起义推翻。费正清的观点符合秦朝的历史,是正确的。(4分)

ca****ng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
201651206021+莫武林+浅析在互联网时代下酒店的营销策略——以湛江民大喜来登酒店为例.doc
201651206021+莫武林+浅析在互联网时代下酒店的营销策略——以湛江民大喜来登酒店为例.doc
用于空间热电转换的耐高温涡轮发电机转子及其装配方法.pdf
用于空间热电转换的耐高温涡轮发电机转子及其装配方法.pdf
用于空间热电转换的耐高温涡轮发电机转子及其装配方法.pdf
用于空间热电转换的耐高温涡轮发电机转子及其装配方法.pdf
用于空间热电转换的耐高温涡轮发电机转子及其装配方法.pdf
用于空间热电转换的耐高温涡轮发电机转子及其装配方法.pdf
论《离骚》诠释史中的“香草”意蕴.docx
论《离骚》诠释史中的“香草”意蕴.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