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隋唐时期(581-618-907).doc / 文档详情
隋唐时期(581-618-907).doc 立即下载
2024-11-01
约3.5千字
约2页
0
28KB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隋唐时期(581-618-907).doc

隋唐时期(581-618-907).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隋唐时期(581-618-907)
阶段特征: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建立了强盛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度上多有建树。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对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频繁局面。文化辉煌灿烂,以中国为中心形成了中华文化圈,对当时的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政治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工明确,既提高了办事效率,又加强了皇权,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完善
选官制度:采用科举考试,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结合起来经济农业:曲辕犁的发明、筒车的出现、均田制的一度盛行,农业经济繁荣
手工业:丝织业的发展;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商业:商业繁荣,城市兴起并有专门的交易场所“市”;海上丝绸之路发达文化科技:雕版印刷术、火药发明和以僧一行为代表的天文成就,使唐代科技进入新阶段
艺术:书法艺术达到新高峰;绘画艺术以吴道子为代表
文学:唐诗进入“黄金时期”一、隋唐政治制度
中央官制(加强君主专制)——三省六部制
⑴三省六部制确立和完备的过程:确立——隋文帝时,在中央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完备——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划分三省的职权。
⑵三省六部制的主要机构及其职能
⑶三省六部制评价:
地方行政区划(加强中央集权):道-州-县
(唐后期地方设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导致藩镇割据局面,唐统治由盛转衰。)
3.选官制度——科举制
⑴概念:“科”指考试科目;“举”指是选拔人才。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时期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选拔途径选拔标准⑵科举制创立的原因
统治阶级的主观愿望:①将选官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②扩大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
历史发展的客观潮流:①经济上:封建经济发展,庶族地主经济实力壮大;
②政治上:士族门阀衰落,庶族地主兴起,他们要求参与政权。
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维持。
⑶科举制创立和完善的过程
隋朝创立: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
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朝完善: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殿试和武举;
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后成为定制。
⑷科举制的评价: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4.监察制度——御史台(唐)
评价: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和规范官员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化。但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有效。
隋唐的社会经济繁荣
农业—:耕作技术:唐代曲辕犁(江东犁)——标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
灌溉:筒车(唐)
土地制度:均田制(见前)
手工业: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唐三彩”;秘色瓷
纺织业:丝织品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商业:市:政府严格控制,限制时间和地点(坊市分开)。设市令或市长直接管理;
长安城内设有东市、西市,规划整齐,坊市分开
出现邸店、柜坊、飞钱等;
④长安、洛阳等国际大都市,“扬一益二”,
贸易:隋朝大运河开通,南北方商贸发达;
陆路和海上贸易发达,设“市舶史”管理海外贸易
隋唐文化繁荣
1.思想:佛教、道教盛行,形成“三教合一”局面
2.科技:雕版印刷术(唐《金刚经》,是世界上最早由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
查看更多
单篇购买
VIP会员(1亿+VIP文档免费下)

扫码即表示接受《下载须知》

隋唐时期(581-618-907)

文档大小:28KB

限时特价:扫码查看

• 请登录后再进行扫码购买
• 使用微信/支付宝扫码注册及付费下载,详阅 用户协议 隐私政策
• 如已在其他页面进行付款,请刷新当前页面重试
• 付费购买成功后,此文档可永久免费下载
全场最划算
12个月
199.0
¥360.0
限时特惠
3个月
69.9
¥90.0
新人专享
1个月
19.9
¥30.0
24个月
398.0
¥720.0
6个月会员
139.9
¥180.0

6亿VIP文档任选,共次下载特权。

已优惠

微信/支付宝扫码完成支付,可开具发票

VIP尽享专属权益

VIP文档免费下载

赠送VIP文档免费下载次数

阅读免打扰

去除文档详情页间广告

专属身份标识

尊贵的VIP专属身份标识

高级客服

一对一高级客服服务

多端互通

电脑端/手机端权益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