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练习题 1.两宋时期,我们可以在南方地区看到的经济作物有哪些(C) A.茶树、烟草 B.棉花、小麦 C.棉花、茶树 D.棉花、玉米 2.下列反映我国经济重心难移的诗句是(A) A.“苏湖熟,天下足。” B.“闭关锁国” C.“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3.根据表格中的相关内容,你认为在“原产地”栏目中应该填写(B) 品名原产地传入特点占城稻宋朝成熟早,抗旱力强A.日本 B.越南 C.印度 D.朝鲜 4.南宋最大的商业都市是(C) A.开封B.广州C.临安D.泉州 5.宋朝“神舟”是中国宋代为使节出使外国而专门建造的大型豪华海洋客船,显示出宋朝卓越的造船成就。下列对当时中国造船业的评价最准确的是(C) A.领先于日本 B.落后于欧洲 C.居世界前列 D.比阿拉伯发达 6.下列哪个朝代能看到人们穿棉衣的场景(D) A.春秋初期B.隋朝后期C.唐朝初期D.北宋后期 7.北宋时,出产的瓷器质地细腻,色泽莹润,后来发展为瓷都的是(C) A.定窑B.钧窑C.景德镇D.哥窑 8.据记载,宋代一个海商一次贩运的货物常达十万斤以上,价值高达数十万贯。中国商人和商船取代波斯成为中外贸易的主导力量。材料反映了宋代(C) A.农业繁荣 B.手工业兴旺 C.海外贸易发达 D.文化昌盛 9..下列货币中,哪个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A) A.交子B.会子C.美元D.英镑 10.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最早出现在(B) A.唐朝的四川地区B.北宋的四川地区 C.南宋的江南地区D.南宋的中原地区 11宋朝是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当时闻名世界的两大商港是(C) A.天津和上海 B.开封和杭州 C.广州和泉州 D.厦门和宁波 12.南宋时要把一批茶叶出口到东南亚,需要经过哪个机构(C) A.都护府B.宣政院C.市舶司D.理藩院 13.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是指(A) A.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B.从长江流域转移到黄河流域 C.从长江流域转移到珠江流域 D.从珠江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14.下列对宋代的社会生活描述不正确的是(C) A.晚上去吃宵夜B.乡村的货郎很多 C.在开封,晚上不能出门D.开封的早市很热闹 15.法国人谢和耐在《南宋社会生活史》中说:“(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对此材料解读正确的是(B) A.中国早在宋代已经进入现代化行列 B.宋代社会商品经济活跃 C.宋代茶盐企业已采取现代管理制度 16.我国经济中心南移开始于哪个朝代,完成于哪个朝代(D) A.唐朝中后期、北宋B.北宋、南宋 C.南宋、元朝D.唐朝中后期、南宋 17.下面知识卡片所列内容为中国古代某时期经济发展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这一朝代是(B) ●江西景德镇瓷窑逐渐成为瓷业中心 ●交子、会子等纸币与铜钱等并行使用 ●经济重心的南移已成定局 A.唐朝 B.宋朝 C.汉朝 D.秦朝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西汉)《史记》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材料三朝廷在故都(东京)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1)以上三则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趋势? 经济重心南移。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上述趋势的原因有哪些? 政治因素: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社会相对安定。 人口因素:为躲避战乱,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南方补充了大量劳动力。 技术因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与技术经验。 自然因素:南方有优越的地理、气候条件,土壤肥沃。

hj****27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
一种胃肠道超声检查助显剂及其制备方法.pdf
201651206021+莫武林+浅析在互联网时代下酒店的营销策略——以湛江民大喜来登酒店为例.doc
201651206021+莫武林+浅析在互联网时代下酒店的营销策略——以湛江民大喜来登酒店为例.doc
用于空间热电转换的耐高温涡轮发电机转子及其装配方法.pdf
用于空间热电转换的耐高温涡轮发电机转子及其装配方法.pdf
用于空间热电转换的耐高温涡轮发电机转子及其装配方法.pdf
用于空间热电转换的耐高温涡轮发电机转子及其装配方法.pdf
用于空间热电转换的耐高温涡轮发电机转子及其装配方法.pdf
用于空间热电转换的耐高温涡轮发电机转子及其装配方法.pdf
论《离骚》诠释史中的“香草”意蕴.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