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页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学习目标识记李时珍与《本草纲目》及其地位,《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的作者及地位。 知道明长城的作用,北京城的布局及繁荣。 (3)简述明小说与戏剧的代表《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作品。重点难点重点:明朝科技著作代表,文学代表作。 难点:明朝科技著作代表。自 主 预 学一、科技名著 作者著作地位李时珍这部巨著,总结了 丰富了,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天工开物》被誉为。徐光启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二、小说和戏剧 著作作者主要内容《三国演义》以为基础,描写了三国 之间政治、军事和相互交往上的各种矛盾冲突。施耐庵书中以为主题,描写了宋代梁山各路好汉的武装斗争,塑造出一批个性鲜明的英雄形象。《西游记》描写了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艰难历程。《牡丹亭》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神奇的爱情故事。三、明长城和北京城 (一)明长城 1.背景:明朝建立以后,为了。 2.概况:①形成了东起,西至,总长万余里的明长城。②明代长城以为主体,由关隘、城台、烽火台等组成。多用砖石砌成,十分坚固。③长城处于北方与的连接线上,建立了许多农牧贸易场所,使长城同时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 (二)明北京城 1.明朝的北京城是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明朝第三个皇帝取得地位以后,选定北京为都城,从1406年开始对北京城进行大规模的营建,历时15年,1420年基本建成,次年正式迁都北京。 2.明朝北京城有、、、。 宫城即,是北京城的核心。 思考探究: 列举明朝时期的科技著作及作者。 2.简述明朝时期的文学成就。学习记录对 学 群 学展示 点拨完成相应的填空之后,重点讨论探究题。 展示按要求主辅展配合,组长提前做好展示任务分工。梳理 小结当 堂 检 测1.小明暑假去北京旅游回来后,爸爸考了他一个问题,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营造新的北京城的是() A.明太祖B.明成祖C.雍正帝D.康熙帝 2.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对某世界文化遗产评价道:“她是中国五个多世纪以来的最高权力中心,她以园林景观和……9000多个房间的庞大建筑群,成为明清时代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该世界文化遗产指 A.都江堰B.颐和园C.长城D.故宫 3.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的文学作品是() A.《三国演义》B.《西游记》C.《水浒传》D.《红楼梦》 4.袁浩同学要制作介绍古代中医学成就的网页,下列人物可以选作素材的是 ①张仲景②华佗③李时珍④宋应星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5.明朝时期丝织品中“云锦”最为名贵,素有“寸锦寸金”的说法,如果要想了解当时云锦的制造工艺可以在当时的工艺百科全书中查到,该书是 A.《齐民要术》B.《本草纲目》C.《天工开物》D.《徐霞客游记》 龙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一相声节目将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和《西游记》内容都穿插其中。上述古典文学名著成书于() 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 7.我国古代文化绚丽多彩,源远流长,成就辉煌。下列文学形式形成主流的先后顺序是()①诗②词③小说④曲 A.③①②④B.①②④③C.①④③②D.③②④① 8.小说是明清时期最突出的文学成就,众多的典型形象和情节深入人心。下列人物情节与作品搭配错误的是() A.三顾茅庐——《三国演义》B.大闹天宫——《西游记》 C.武松打虎——《聊斋志异》D.黛玉葬花——《红楼梦》 9.《红楼梦》第23回中提到“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惊芳心”,这里面说到了两部我国戏曲史上的杰作。其中第二部杰作的作者是() A.关汉卿B.司马光C.曹雪芹D.汤显祖 5.在我国封建社会中丞相被称为“百官之长”,丞相一职的设立和废除分别是 在() A.秦朝隋朝B.秦朝唐朝C.秦朝宋朝D.秦朝明朝学习心得

hj****27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
一种胃肠道超声检查助显剂及其制备方法.pdf
201651206021+莫武林+浅析在互联网时代下酒店的营销策略——以湛江民大喜来登酒店为例.doc
201651206021+莫武林+浅析在互联网时代下酒店的营销策略——以湛江民大喜来登酒店为例.doc
用于空间热电转换的耐高温涡轮发电机转子及其装配方法.pdf
用于空间热电转换的耐高温涡轮发电机转子及其装配方法.pdf
用于空间热电转换的耐高温涡轮发电机转子及其装配方法.pdf
用于空间热电转换的耐高温涡轮发电机转子及其装配方法.pdf
用于空间热电转换的耐高温涡轮发电机转子及其装配方法.pdf
用于空间热电转换的耐高温涡轮发电机转子及其装配方法.pdf
论《离骚》诠释史中的“香草”意蕴.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