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下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真题.docx 立即下载
2025-04-23
约2.4千字
约7页
0
15KB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部编版七下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真题.docx

部编版七下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真题.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部编版七下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真题
一、基础积累(20分)
1.名句默写(12分)
(1)王维《竹里馆》中表现诗人宁静淡泊心境的句子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触发游子思乡之情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岑参《逢入京使》中描绘诗人泪湿双袖、思念亲人的句子是:“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4)韩愈《晚春》中运用拟人手法描绘花草争奇斗艳的句子是:“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5)理解性默写:
李白借“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描绘笛声随春风传遍洛阳的情景。
韩愈以“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表现平凡事物也有追求美好的精神。
2.文化常识(8分)
(1)《竹里馆》作者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2)《春夜洛城闻笛》中“折柳”指汉代乐府曲《折杨柳》,古人常以“柳”谐音“留”,表达离别之情。
(3)《逢入京使》作者岑参是唐代边塞诗派代表人物,与高适齐名。
(4)《晚春》作者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二、诗歌鉴赏(40分)
1.《竹里馆》(8分)
(1)诗中“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通过弹琴、长啸的声音反衬竹林的幽静。
(2)“明月来相照”中的“相照”运用拟人手法,将明月比作知心朋友,体现诗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
(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案:通过描写清幽的竹林、明月,以及诗人独坐、弹琴、长啸的举动,展现了诗人宁静淡泊、悠然自得的心境,同时流露出对隐居生活的喜爱。
2.《春夜洛城闻笛》(8分)
(1)“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散”字用得妙,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散”字生动地写出笛声随着春风飘散到洛阳城的每个角落,既表现了笛声的悠扬,也烘托出夜的宁静,为下文引发思乡之情作铺垫。
(2)这首诗与李白《静夜思》在表达思乡之情上有何异同?
答案:
相同点:都通过特定场景(笛声、月光)触发思乡之情。
不同点:《春夜洛城闻笛》借笛声间接抒情,情感含蓄深沉;《静夜思》直接描写望月思乡,情感直白强烈。
3.《逢入京使》(12分)
(1)“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答案:诗人在途中偶遇入京使者,因无纸笔写信,只能托其捎口信报平安。这既表现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又流露出对家人的体贴,不愿让他们担心。
(2)这首诗与《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在送别方式上有何不同?
答案:
《逢入京使》是偶遇故人,以口信代家书,情感真挚朴素。
《送元二使安西》是设宴饯别,以劝酒表达惜别之情,情感深沉含蓄。
(3)请从炼字角度赏析“双袖龙钟泪不干”中的“龙钟”。
答案:“龙钟”形容泪水纵横的样子,运用夸张手法,极写诗人思念亲人的悲痛,为下文“传语报平安”的无奈作铺垫,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4.《晚春》(12分)
(1)“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运用了对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试分析其作用。
答案:将杨花榆荚与“百般红紫”的花草对比,突出其平凡;又将杨花榆荚比作飞雪,生动描绘出它们虽无艳丽色彩,却尽力展现自我的情态,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积极人生态度的赞美。
(2)这首诗与杜甫《春望》在描绘春天景象上有何不同?
答案:
《晚春》通过花草争艳、杨花飞舞的景象,展现暮春的生机与活力,表达对春光的珍惜。
《春望》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绘战乱后的衰败,抒发忧国忧民之情。
(3)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百般红紫斗芳菲”的画面。
答案:暮春时节,百花盛开,万紫千红,仿佛在举行一场盛大的选美比赛。牡丹雍容华贵,芍药娇艳欲滴,桃花粉面含羞,它们竞相绽放,争奇斗艳,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花香,令人陶醉。
三、对比阅读(20分)
阅读《竹里馆》与《书事》(王维),完成练习:
书事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1)两首诗都写幽居之情趣,但表现手法不同:《竹里馆》以动作描写(弹琴、长啸)展现诗人的闲适;《书事》则通过细节描写(坐看苍苔)刻画诗人的恬淡。
(2)任选一首诗,分析其结尾句的表达效果:
《竹里馆》:“明月来相照”以景结情,将明月拟人化,暗示诗人虽独处却不孤独,与自然融为一体,意境悠远。
《书事》:“欲上人衣来”运用拟人和夸张,将苍苔的绿色写得仿佛要沾染到衣服上,生动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悠然心境。
(3)两首诗在语言风格上有何共同点?
答案:语言简洁质朴,清新自然,善于运用意象营造意境,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
四、综合拓展(20分)
写作运用(10分)
请以“自然之美”为主题,从《晚春》中选取一句诗作为开头,写一段150字左右的文字。
示例: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春天是生命的狂欢,花草树木用尽全力绽放光彩。牡丹以雍容华贵
查看更多
单篇购买
VIP会员(1亿+VIP文档免费下)

扫码即表示接受《下载须知》

部编版七下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真题

文档大小:15KB

限时特价:扫码查看

• 请登录后再进行扫码购买
• 使用微信/支付宝扫码注册及付费下载,详阅 用户协议 隐私政策
• 如已在其他页面进行付款,请刷新当前页面重试
• 付费购买成功后,此文档可永久免费下载
全场最划算
12个月
199.0
¥360.0
限时特惠
3个月
69.9
¥90.0
新人专享
1个月
19.9
¥30.0
24个月
398.0
¥720.0
6个月会员
139.9
¥180.0

6亿VIP文档任选,共次下载特权。

已优惠

微信/支付宝扫码完成支付,可开具发票

VIP尽享专属权益

VIP文档免费下载

赠送VIP文档免费下载次数

阅读免打扰

去除文档详情页间广告

专属身份标识

尊贵的VIP专属身份标识

高级客服

一对一高级客服服务

多端互通

电脑端/手机端权益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