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河南省焦作市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为一个农业社会的民族,中国人与生俱来地跟山水发生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然而学界公认的中国山水文学却出现在晋宋时代。 上古的人们没有闲情逸致去欣赏拥抱他们的山水,甚至相反,他们不但感觉不到山川的美,反倒因为自身力量的弱小而对山水持有一种敌视态度。这种敌视又因为远古人的自然泛神观念的影响而转为或崇拜或恐惧。到春秋战国时代,先进的铁器和牛耕以及比较科学的农作方法的普及,使得人们一定程度上从繁重的劳动中得到解脱,同时物质财富的相对丰富也助长了人们对于精神的需求。此时人们对于山水已具有审美意识,但此种审美尚未达到纯然的超功利审美之程度,而是一种带有突出功利目的的审美。人们对山水的审美主要侧重于山水的道德象征性,其致力点在于山水与道德之间所构成的象征和比喻意义。山水的本身并不是美的,而是因为它有了如许的跟道德相似之处,才体现出美,才值得人们去观赏。“山水比德”之德,很明确地显示着它的农业文化的内涵,德中的“平、仁、勇、无私、智和教化”,这是农业民族对于德之内容的确定,因而我们似乎可以说,在西汉之前,中国人对于山水的审美是间接的,对于山水美的意蕴的开发是功利性的。“山水比德”审美价值观的确立,并没有将中国的山水文学从文学中的山水直接牵引出来,但因为“比德”审美的启示,中国文人却看到了蕴含于山水之中的无限的美的内涵。 为山水文学史上质的飞跃提供动力的是汉末思想界的沸腾,主要是东汉末年以来儒家独尊儒术的一统局面被打破,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文的自觉。曹操的《观沧海》就是其中一个证明,该诗写的是水,描述的是山,但诗中的山和水已经不是“仁、智、勇、正、义”的比附,而是比大海更广阔的胸襟的外现,它的波涛汹涌、它的广阔浩瀚和其中山的耸兀巍峨,这是一种心胸和人格的外化。而当一种外在的美作为人格内在的象征出现时,山水文学也就自然地产生了质的飞跃,这就是现代意义审美的山水文学。到了汉魏之际,如上的质变使得它的存在也由文学中的山水向独立的山水文学迈进。 与唐帝国博大的胸襟、广阔的地域相倚伏,唐朝的文人们胸中也大多装进了祖国的秀丽山川和风物景象。唐代山水文学的繁荣,其实绩最突出地表现在山水文学作品中“意”和“境”的有机统一。作家主体与山水客体的界线被打破了,即诗人的主观情怀在诗中被融汇于客观山水描写之中。应该指出的是,宋人的山水文学继承了唐人意境合一的创作成就,同时又渐渐地回归了魏晋时的山水诗中的“理”性。虽然宋人之理与魏晋人之“理”有质的不同,但希望通过山水客体以表达理的审美趣味却是一致的。 (摘编自曹萌《文学的山水与山水的文学——略论中国古代山水文学的发展过程》) 材料二: 人类是从混沌的自然中走出来的,最终仍要回到自然中去,但那已是深情的、充满灵性的自然,这一切都缘于山水审美意识的觉醒与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山水文学的诞生。纵观中国山水文学长达一千余年的发展历程,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价值。 山水文学的发生是以人与自然的同一性为基础和前提的。如罗宗强所说:“山水的美,只有移入欣赏者的感情时,才能成为欣赏者眼中的美。山水审美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感情的流注。”物我是融通的、互感的,是可以交流的,它透现出了审美主体的智慧及对宇宙自然至情至理的参透和感悟,也使中国人养就了一种能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却不傲倪于万物的洒脱又深情的胸襟。 山水文学不只是表现自然美,更在于表现由自然美所激发的心灵感受,李白的“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堪称范例。山在诗人心目中并非纯粹客观的自然物,而是有知有觉,充满了灵性。诗人与敬亭山“相看两不厌”,不仅体现了诗人想从自然中寻找慰藉,更体现了物我融通后心灵世界的盈实、朗阔。欣赏山水风光,赞美自然景色,实则也是欣赏、赞美生命自身。 宗白华先生说:“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心灵与自然共感,诗情与灵境辉映,构成了中国山水文学的独特境界,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向了一个超凡入圣、美妙绝伦的境地。在山水审美中,我们让自己的本性逼近对象,体味对象,灌注生气给对象,于是我们就在对象中看到了气韵,看到了情调,看到了生命,看到了我们自己,并由此获得“自得”与“忘我”的喜悦,达到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山水文学的独特魅力由此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摘编自高建新《江山若有灵,千载伸知己——中国山水文学的美学价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古的人们由于自身力量及观念影响而对山水有一种或崇拜或恐惧的感觉,他们感受不到山川的美。 B.因为“比德”审美的启示,中国文人看到蕴含于山水之中无限的美的内涵,这使得山
Ta的资源

赵灵芝《山路》阅读答案及解析

辽宁省辽西重点高中2025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活动设计:修复爱的联结--以表达性艺术治疗方式缓解初中生亲子冲突

湖北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高中政治教师上选择性必修二《法律与生活》时可以带学生做的事:读案例学法律知识

阿来《杜鹃声中访米仓》阅读答案及解析

2025届江西省高三考前模拟预测(考前押题)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湖北省襄阳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5月适应性考试(三)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湖北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河南省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13****13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