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丰子恺的22遍读书法 第一篇:丰子恺的22遍读书法丰子恺的22遍读书法2009-12-0410:06:04|分类:读书|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丰子恺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漫画家和翻译家。他不仅漫画画得好,对世界各国的语言研究也有颇深的造诣。更为可贵的是,他在学习外语的实践中创造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其中“22遍读书法”就是他在学习俄语时创造的一种方法。所谓“22遍读书法”,也叫“读”字学习法,其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在阅读一篇文章时,每读一遍就在题目的旁边画一笔。这样,一遍一遍,一笔一笔地积攒起来,直至组成一个繁体的“讀(读)”字。当然,这22遍并不是一气读完,而是分四天进行。第一天10遍,写完繁体“讀(读)”字左边的“言”字和右上边的“士”字;第二天读5遍,写完“士”字下面的“四”字;第三天读5遍,写完右边的“目”字,最后一天读2遍,写完“目”字下面的两脚。丰子恺的“22遍读书法”是符合人类记忆规律的: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进行过多种关于记忆和遗忘的实验,通过这些实验得出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并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遗忘规律,那就是:记忆之后的遗忘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所以,为了避免遗忘后难以补救,及时复习、重复学习,不失为最好的记忆方法之一。丰子恺先生这样不断地重复读书学习,看似笨拙,却很实惠。由于对所学的内容复习及时,刚刚开始学习外语几个月后,他就已经能看外文长篇小说,并能从事翻译工作了。当然,同学们在读书学习时,所读书的遍数不一定非得如丰子恺先生那么多,对于不同的学科可以有所选择,但是必须牢记:读书的过程是细细咀嚼、品评、消化和吸收的过程。“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是我国古代哲人从读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温故而知新”的道理。德国著名哲学家狄慈根也曾说过:“重复是学习之母。”他们都把重复当作学习最重要的原则,这绝不是偶然的。这种看似最不起眼、最简单易行的学习方法,不正是人们在不断的学习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最好的记忆方法吗?第二篇:丰子恺书法研究范文丰子恺先生以漫画闻名于世,但他对书法的看重和自许远在漫画之上。他曾说:“书法是最高的艺术„„艺术的主要原则之一,是用感觉领受。感觉中最纯正的无过于眼与耳。诉于眼的艺术中,最纯正的无过于书法,诉于耳的艺术中,最纯正的无过于音乐。故书法与音乐,在一切艺术中占有最高的地位。”丰子恺先生是一位有思想的艺术家,他的书法,是有思想的书法,其宏大气度,蕴含于毫芒之间,其烂漫气质又流露在造型结字之内。他的书法源于北魏,兼及章草。风格的形成,既缘师门的影响,也有对现实世界的感悟。首先,李叔同先生在书法上对他的影响极大,据丰子恺先生在文中记载,其求学期间,曾在李叔同先生的指导下,很认真地临摹过《张猛龙碑》、《龙门二十品》、《魏齐造像》等碑刻书法。其次,丰子恺先生年轻时也非常服膺于马一浮的行书,据载,某次丰子恺先生坐船回家,船头所挂帆布上有马一浮先生手书,异常潇洒倜傥,喜爱之极,或有摘下私藏之思。而马一浮先生的书法就是魏碑与二王行书结合的典范,丰子恺先生后来书法的走向或与此有很大渊源。与丰子恺先生同时代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书画在中国本来有同源之说。子恺在书法上下过很久的工夫。他近来告诉我,他在习章草,每遇在画方面长进停滞时,他便写字,写了一些时候之后,再丢开来作画,发现画就长进。讲书法的人都知道笔力须经过一番艰苦训练才能沉着稳重,墨才能入纸,字挂起来看时才显得生动而坚实„„”书法,粗略地分,大致有两种风格,一种“尚质”为主,另一种“崇妍”为主。前者追求质朴自然之美,富有“拙”趣,后者追求妍媚之美,富有“逸”趣,右军以下,尚妍为主,清代提倡碑学,尚质之风悄然兴起。其实,质与妍,好比男子汉大丈夫与婵娟美女,是不同之美。学书之人,当顺自己之气质,导自己之性情而追求之。丰子恺先生的书法是顺本身之气质,舒自己之性情,故而味道隽永,绝无矫揉造作之态。“质”并非野辣、霸悍、粗厉、强横;“妍”也非媚俗、轻佻、甜邪、纤弱。书法的风格尽管有质、妍之分,但大手笔往往质中有妍或妍中有质,并非单一的质或妍,这正如“真汉子未必无柔情”。而丰子恺先生的书法是质中有妍,以魏书为质,故而沉着;取章草、小草之妍,故而多情趣。绍兴兰亭书会会长沈定庵先生曾经著文,表示了他的看法:“丰先生的书法,一如其漫画和行文,风格独特,富有创造性。试以丰先生和别人的字幅并陈一起,读者无需细察,即能辨认出丰先生的庐山真面目来。”沈定庵先生是从风神上界定了丰子恺先生书法的特色和地位。第三篇:读《丰子恺散文》有感1500字读《丰子恺散文》有感1500字423班李腾丰子恺的散文通过写儿童的天真、写百姓的不幸,写生活中的一切琐事,歌颂儿童的纯真无邪,同情民众的不幸遭遇,表现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幸福快乐生活的憧憬,对光明理想社会的渴望、这种善良、

邻家****mk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