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六年级语文期末测试反思 第一篇:六年级语文期末测试反思六年级语文期末测试反思(政华)2011-01-2121:00:29|分类:|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六年级第一学期教学一晃而过。作语文教师,在考试之后,静下心来,反思工作的得失,几多感慨几多欣慰,又有几多遗憾在心头。本次语文考试涉及的层面和内容很多,知识点也分布到方方面面。我对本学期期末试卷及考试情况做如下分析:一、试卷基本情况六年级语文试卷共三道大题,第一大题是基础知识积累运用;第二大题是阅读理解;第三大题是作文,总分100分。题量不大,难易适中,覆盖面较广。试卷命题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面向全体学生,综合考察了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试卷注重对知识和能力的考查,侧重考查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基础知识全面考查的基础上又有所拓展,综合性较强,难度适中。二、学生完成情况从整个卷面来看,基础知识部分平时努力的学生掌握较好,阅读部分次之,习作部分失分较多。大多数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较好,一部分学生出现错误,对所学知识掌握不够牢固。实践能力比较差,尤其阅读题,可以看出一部分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对短文没有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不能很好的用心去读短文,所以问题答的不够准确,失分严重。从答卷情况可以反映出学生答题不够认真,不能仔细阅读题目要求。基础知识中第4小题大部分学生审题不够清楚,导致失分;积累运用题部分学生写了错别字,答题不够准确。阅读题部分,学生阅读态度不认真,文章浏览一遍即开始作答,对不理解的词语、句子不去认真揣摩,体会,感悟。作文没有跑题,但是写的质量不高。面对试题,审视学生的状况,挖掘出现如此状况的根源,教学中的纰漏在反思中暴露出来:今后一定要加强学生自我学习,独立学习的能力,审题的能力,学以致用的能力,阅读理解的能力。三、今后努力方向当反思之后,心中总有几分遗憾和愧疚,总觉得还有许多同学应比现在更好一些才对;有些工作应该能做的更好一点才是;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可以从更多的方面去培养等等。第二篇:六年级语文期末测试卷面分析六年级语文期末测试卷面分析六(1)班张玲丝一、出卷情况:本次期末考试试卷命题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注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个维度来命题,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既考查了学生的基本技能又考查了学生对语言的积累和感悟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题型多样,覆盖面广,课内外知识的比例和主客观题的比例恰当,照顾到六年级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整张试卷包括字、词、句、段、篇几方面来考查学生一个学期以来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二、试题内容及答题情况卷面有四道大题,分值105分,其中卷面5分。对六年级学生的语文基本知识的积累和基本技能的运用情况进行了具体测试。第一大题(1)我会给加点字注音,这个题除个别同学把“虐待、入场券”的读音写错之外,其他的音节写对准确率比较高。(2)查字典填空,多数同学“临”的部首写错了,对查字典不过关。(3)火眼金睛辨错字。有四五个同学个别字出错外,其他的做的挺好。4、5、6、学生们答得都比较好。(7)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75%的学生能根据句子前后联系选择合适的关联词填空。(8)按要求改写句子。大部分同学在转述句上出错。修改病句这部分,大部分学生能把词语重复罗嗦及用词不当的病句修改通顺。(9)按原文填空,这类命题注重考查学生对课内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体现了重积累、重知识、重能力、重感悟的教学理念。80%的学生能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得分率高。第二大题(一)课内阅读共5个小题,其中第二小题学生答得不够好,可见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较差,再加上做题时不够认真,造成部分学生不是答不上来就是答得不够准确。从这个课外阅读题的做题情况来看,学生的阅读量还是比较少,阅读理解能力有待于加强训练。(二)课外阅读共六道小题,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不强。30%的学生的概括能力有待努力提高,问题主要出现在对题目的要求出现偏差,如“为什么第三个旅行者什么都没带却安然无恙?”中,很多学生都不能做到综合概括,而是将文中的句子或词语断章取义。学生反映出来的问题暴露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对于阅读的方法引导还有待加强。第四大题,习作展示。此次作文命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写起来比较得心应手,有话可说。大部分学生能从生活小事中的点点滴滴入手,围绕“生活需要————”主题,根据自己生活经历选择具体、真实的事例来写,比较通顺流畅地表达内心的情感。但个别同学没能认真审题,不能抓住一、两件事来写,作文基本功差,作文内容空洞,条理混乱,句子不通顺,写得不够详细,有一带而过的现象。三、存在的问题1、错别字现象严重。错别字多为同音字、形近字的混淆等错误,如:“眷和誉”“燥和躁”,个别学生分不清这两个字的区别,组词出现错误。2、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不强

小宏****aa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