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案例6:“非典”时期中国医疗卫生支出体系 第一篇:案例6:“非典”时期中国医疗卫生支出体系案例6:“非典”时期中国医疗卫生支出体系2002年11月16日在我国广东省出现首例“非典”病例,2003年2月初已经在广东的中山、江门、深圳等地蔓延开来,广州出现了抢购消毒用品和板蓝根的风潮,接着在香港、越南、加拿大也出现被感染的病例。虽然直到4月下旬经过全球的许多科研人员攻关研究,才确认“非典”是由新的冠状病毒的感染引起,但是对这起具有恶性特质的新型传染疾病在3月中下旬应该已经有所认识,如果当时采取果断措施,“非典”就不会在北京以及全国许多地区造成这么大的影响。“非典”的第一个病例出现在广东,但是它的影响不仅限于广东甚至内地,香港、台湾、新加坡、越南、美国、加拿大、欧洲等国家和地区也受到影响。作为全球经济体系中的一员,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员的交往,发生在我国的疫情会影响到其它国家和地区,同样,将来爆发在国外的新的、不明原因的传染病也有可能传播到我国来。2003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9.9%的高位增长让世界为之击掌,但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却将中国人经济发展的自我陶醉中拉了出来。不仅如此,不断蔓延的SARS病毒无情地吞噬着中国经济的健康肌体,高速行驶的中国经济列车也因此在春天遭遇到了寒流。可喜的是,2003年全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增长率并没有出现意料中的下滑趋势,而依然保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9.1%。在此期间国家财政政策的调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非典时期相关财税政策:4月初,中央财政紧急安排专项经费用于非典型肺炎防治的科研攻关等工作,安排专项资金3.1亿元用于第一阶段应急反应机制建设。4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中央预算总预备费中安排20亿元设立“中央财政非典防治基金”,专项用于非典防治有关工作。4月29日,财政部与卫生部;联合下发《关于农民和城镇困难群众非典型肺炎患者救治有关问题的紧急通知》,明确规定对这部分人员中的“非典”患者实行免费医疗救治,所发生的救治费用由政府负担。4月30日,财政部下发《关于中央部门调整2003年部门预算保障“非典”防治经费的紧急通知》,要求中央各部门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防治“非典”工作的要求,压缩会议费、差旅费、培训费和出国费等一般性公用经费支出,以保证“非典”防治工作需要。同时,为便于中央财政及时了解各地“非典”防治经费安排情况,督促各地财政部门落实资金,建立了资金调度机制和“非典”防治经费投入情况统计制度。5月6日,中央财政再次预拨“非典”防治专项经费9000万元,对山西、内蒙古、河北等9个中西部省、自治区给予补助。据了解,这是中央财政自4月23日以来第三次下拨对地方的“非典”防治补助经费。包括中央本级支出在内,中央财政已经拨付直接用于“非典”防治专项经费近9亿元。5月11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出紧急通知,对受“非典”疫情直接影响比较突出的部分行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在2003年5月1日至9月30日期间对餐饮等行业减免城镇公用事业附加、地方水利建设基金、文化事业建设费等15项政府性基金。SARS疫情发生之后,中央财政安排了20亿元“非典”防治基金。在防治基金的运用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财政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支持。到5月上旬,20亿元中用于支持地方“非典”患者和相关医疗设备、仪器购置3.9亿元,支持卫生部科研攻关、疫情监测等工作2000万元,建立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机制3.1亿元„„此外,在相继出台的减免困难群众“非典”病人医疗费用的紧急通知中,在一系列类似的措施里,财政对于公共卫生的支持落在实处。与此同时,地方各级财政在公共卫生事业方面的支出也有显著增长。思考题:结合本案例分析:(1)财政扮演应对公共卫生风险的“急先锋”角色你有何看法?(2)除去本案例中医疗卫生支出外,请结合当前经济形势思考我国在教育文化事业投入上,政府职能存在哪些越位与缺位。案例7:夏、商、周三代的《量入为出,多有结余》的财政原则夏,商、周,史称三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奴隶制社会时期(主要包括夏、商、西周,东周为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在经济上以农业为主要生产部门,土地的产出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收入,国家财政状况几乎完全依赖并取决于农业生产状况。然而,三代奴隶制时期,生产工具简陋落后,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季节转换,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都对农业收成的丰歉有严重影响。因此,三代时期的国家财政分配只能在可能取得收入的基础上来安排支出,即根据收入的数量来确定支出的规模,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制国用,量入以为出”的财政原则,据此达到以收抵支,收支平衡的目的。但是,三代的财政收支平衡,又不是简单的平衡,而是要求多有结余。其原因在于早期农业社会对自然灾害缺乏抵御能力,农业生产靠天吃饭,不可能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鹏飞****可爱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