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群诗教学[教学目标]1.了解古体诗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2.比读中感受《石壕吏》、《茅屋歌为秋风所破歌》两首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3.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增强民族使命感。通过回顾此前学过的杜甫的诗歌《春望》,帮助学生比较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整体感受古体诗的特点。预设:句式上,《春望》是五言律诗,《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属于古体诗,《石壕吏》纯为五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二言、七言、九言句。用韵上,《春望》韵律对仗,《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格律自由。小结:古体诗形式上句数没有限制,可多可少,可奇可偶;各句字数也没有严格限制;用韵灵活,可以押平声韵也可以押仄声韵,还可以中途换韵;不讲究平仄、对仗;等等。环节一:归纳共同点——诗歌内容(苦)1、诗歌内容两首诗都是叙事诗,都给人一种“苦”味,请试着分析“苦”在何处。男生品读《石壕吏》之苦,女生品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之苦。预设:(1)《石壕吏》:主体部分是老妇的“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一家三男全部被征,三男已死其二。丧子之苦。“出入无完裙”寡媳衣不蔽体,贫困可知。困窘之苦。“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年老体弱,却被迫服役。应征之苦。(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1段,狂风袭屋,茅草翻飞;目睹茅草被吹走的痛惜、焦急之苦。第2段,群童抱茅,倚杖叹息;遭受孩童欺侮的愤恨、无奈之苦。第3段,布衾冷裂,雨脚如麻;久经战乱的悲戚、忧思之苦。(3)区别两首诗中的“苦”,关注第二首诗中群童为什么要公然抱茅去?《石壕吏》中主要是关注百姓的疾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诗人个人的苦难,“群童抱茅”反映周围百姓的穷苦处境,继而得出战乱带给人民的苦难。我们从老妇的回答中看到吏卒深夜捉人的蛮横,也从诗人的自述中看到大风破屋的不幸,都能反映出战争带给百姓深重的苦难,百姓的疾苦,都是社会现实之苦。2、创作背景比较两首诗的主要内容,并结合助读资料,了解两首诗的写作背景。助读资料:《石壕吏》创作背景: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所占的邺郡,胜利在望。次年春天,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的一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公元761年八月。公元759年秋天,杜甫弃官并几经辗转到了巴陵。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公元761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多难,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明确:两首诗的都创作于安史之乱时期,以战争为历史背景。杜甫大量的诗歌都能广泛而深刻地反映“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因此,杜甫诗歌也被称为“诗史”。环节二:归纳共同点——诗歌情感(忧)1、归纳情感上的共同点:都有对战争的控诉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2、研读情感上的不同点:(1)《石壕吏》中作者通过“客观”地叙述,没有直接的抒情,请从诗中的三个“夜”字分析。“有吏夜捉人”中“夜”一是反映官府“捉人”之急,“捉人”之事常有,也许白天百姓躲藏或反抗无法捉到;二是体现“捉人”手段毒狠,趁黑夜突然袭击。用“捉人”而非“征兵”,可见诗人的揭露与批判之意。“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中“夜”反映老妇连夜赶去,也许是为了掩护老翁的逃跑,也有为了应唐军之急。“请”字有甘心情愿、挺身而出、主动承担之意,歌颂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爱国精神,也表明诗人支持唐王朝的平叛战争。“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中“夜”反映夜深已静,但人心难静。这里用“泣”(有泪无声)而不用“哭”(有泪有声),可见声音不大,既然不大,用“如闻”反映作者的关切倾听,因此整首诗中诗人不发议论,不动声色,却处处显露出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和对苦难人民的深切同情。(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朗读并分析诗中议论抒情句。“归来倚杖自叹息”中诗人为何叹息?叹自己,更叹百姓疾苦。“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诗人为何“少睡眠”?想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借助“广厦”“风雨不动安如山”等具体、鲜明的形象,诗人由自己的苦难联想到要为天下寒士谋取温饱,体现出一种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和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推己及人的大境界、大胸怀。小结:能够把更深沉的爱投向国家,投向人民的命运,因此,杜甫被称为“诗圣”。环节三:总结杜甫诗歌特点内容上,杜甫的诗歌总是将关心民生疾苦与个人的遭遇合
Ta的资源

赵灵芝《山路》阅读答案及解析

辽宁省辽西重点高中2025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活动设计:修复爱的联结--以表达性艺术治疗方式缓解初中生亲子冲突

湖北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高中政治教师上选择性必修二《法律与生活》时可以带学生做的事:读案例学法律知识

阿来《杜鹃声中访米仓》阅读答案及解析

2025届江西省高三考前模拟预测(考前押题)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湖北省襄阳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5月适应性考试(三)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湖北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河南省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13****13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